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撑起乡村振兴“硬脊梁”

  本报讯 (记者 苑捷) 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4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全省第四;一产增加值完成113.97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全省第四;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23元,同比增长9.8%,增幅全省第一……

  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锚定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和我市“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全面聚焦农业赛道,优化“6+2”农业产业布局,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有机旱作、设施农业、黄花产业等产业振兴,品牌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等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去年全市共实施总投资达185.53亿元的210个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25.8亿元的山东铭宸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总投资18.7亿元的寿光昇景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总投资5.67亿元的神农集团万头奶牛智慧牧场、总投资1.32亿元的吉家庄现代渔业等一批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拉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高位推动,“三农”驶入新赛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农业确定为全市转型发展四大新赛道之一,市领导多次赴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对接产业龙头,寻求项目合作,主动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发展难题,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市级层面成立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下设种植业、黄花、黄芪、畜牧业等11个专班,深入开展大调研,形成《大同市粮食生产和提高农业效益调研报告》及黄花、黄芪、预制菜、畜牧、设施蔬菜、杂粮和美丽乡村建设7个专题调研报告。我市强化政策创设,出台了市委一号文件及人才振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种业振兴、黄花产业四个实施意见和四个专项行动,全面构建起“1+4+4”“三农”政策体系。市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预算安排支持农业发展资金0.3亿元,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56亿元,其中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比例高于60%。

  ——强基固本,稳粮保供提效益。去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423.42万亩,粮食总产量12.98亿公斤,粮食面积、产量增幅均全省第一,实现“十四连丰”。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主的有机旱作集成技术55.19万亩,单产提升30%左右,项目区增产达2500万公斤,增收约1.5亿元以上,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成功创建玉米“吨粮田”,最高亩产达1150公斤,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亩产超0.55万公斤,向日葵亩产258公斤,均为历史单产最高纪录。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0.27万亩,涉及云州、阳高和天镇3县区的册田等灌区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整灌区推进建设6个试点之一,成为全省唯一试点。左云马铃薯、云冈杂粮、天镇蔬菜被列为省级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雁云白羊”“三晋黑猪”等新品种培育稳步推进;“东方亮1-4号”和“中谷东方19号”5个谷子品种开展太空育种实验;马身猪种质资源场建成运营,晋汾白猪扩繁场一期项目完工,成为全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典型。

  ——坚持“特”“优”,特色产业迈大步。黄花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研发的黄花益生菌饮料、爆浆鲜黄花饼、黄花系列自热煲仔饭、黄花醋等一批新产品成功上市,黄花系列产品达六大类130多个;鲜黄花菜销售实现了0到1的突破,鲜食黄花销量累计33.22万公斤;大同黄花专业镇入选省级特色专业镇,获省级专项扶持。畜牧产业补短锻长,规模养殖场达82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67%,正大、双胞胎、新大象、广灵海高等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超20多家,规模养殖水平居全省前列;着力补齐屠宰短板,推进灵丘奥康、阳高健丰等一批屠宰加工项目建设,加快骏腾、青阳、金玉等一批屠宰加工企业开展标准化改造。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以天镇铭宸、阳高昇景海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开工建设,将“寿光模式”的蔬菜产业技术、渠道、运营体系在我市复制推广;设施蔬菜扩量提质,去年新发展3.3万亩,完成省任务的186.4%。渔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新增陆基池(桶)循环水养殖2万立方米,新建和改造标准化池塘1000亩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年增加12个,达到73个,实施了总投资2.235亿元的61个项目,水产品总产量突破2500吨,增幅全省排名第一。黄芪产业发展壮大,全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近40万亩,其中黄芪面积37万亩,在全省占比64%;研发了一系列药食同源类产品黄芪粉、黄芪蜜、黄芪羊肉、黄芪酒等,推出的正气茶、黄芪口服液等产品受到市场好评,结合恒山文化研发文创产品黄芪仙子、黄芪雪糕,实现了产品多元、功能多样的黄芪产业新格局。

  ——先行引领,加快“融入京津冀”。积极对接京津冀、北上广、大湾区等地全国头部农产品加工、餐饮龙头企业130余家(次),共有80余家企业来同商谈、考察调研和对接,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10家。202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210亿元,同比增长17.32%,以通航粮贸、博城蔬菜、雁门清高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占全省杂粮出口额的71%,稳居全省第一。积极开展预制菜“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全市预制菜企业发展到51家,完成投资15.8亿元,产值达20.76亿元。塞北红番茄加工、鼎大厨预制菜产业园、大威皇黄花深加工、云小萱预制菜产业园、美膳食品产业园、快康宝预制菜产业园等预制菜加工项目建成投产。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百胜(中国)集团、北京供销社、美菜网、深圳百果园、新希望鲜生活等国际国内龙头企业与我市达成合作。

  ——示范引领,乡村建设开新局。云州区成功列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云州区西坪镇、灵丘县红石塄乡和26个村分别列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云冈区东韩岭、天镇县李二口、浑源县蔡村3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4108户,完成问题厕所整改12122户,整改率100%。左云县创新改厕模式,有效解决防冻、卫生、安全等技术难题,完成改厕327座,整改问题厕所2572座。浑源县充分利用城乡环卫一体化数字平台,创新加入农村改厕智慧平台模块,有效提升长效管护能力。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特稿
   第08版:文旅
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 保障能力 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
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撑起乡村振兴“硬脊梁”
新春 开工忙
合力打造大同文旅金招牌
春节“流量担当” 彩灯璀璨闪亮
我市龙年春节消费市场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