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航向”,确定了“坐标”。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市坚持制度护航,广泛凝聚合力,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持续发力,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和修复。去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7,优良天数299天,均排名全省第一;全市8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土壤污染治理各项指标任务……2023年,我市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这张有关生态环境的高分“成绩单”里,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好生态画卷跃然而上。
提“气质” 空气常新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最可观可感的生态福祉。为守好“大同蓝”这张惠及百姓的金字招牌,去年,面对沙尘天大幅增加、夏季气温偏高、光照强度大、湿度偏小导致臭氧污染天气明显增多等不利因素,我市大力开展大气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百日攻坚、扬尘治理攻坚、控硫治污攻坚、臭氧治理攻坚等多个专项行动,以电力企业深度治理、煤矸石治理、锅炉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工程项目为重点,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重拳之下,去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7,优良天数299天,优良比例81.9%,均排名全省第一;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第二。
净“水质” 碧水长流
初春的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虽然冰雪未消、绿意未至,但新一年的勃勃生机已然蓄势待发。每年夏季,这里水上百鸟嬉戏、岸边花草连片,折射出大同水环境之变。“针对水污染治理,对照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工作要求,我们细化工作措施,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起这项重点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他们督促相关县区完成了广灵、左云、天镇污水处理厂扩容搬迁、提标改造工程建设,并全部投入运行;扎实推进天镇县南洋河生态湿地工程和浑源、广灵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建设;强化了涉水重点污染源监测断面水质巡查监管。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市直相关部门推进城市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实施生态补水,十里河、御河生态湿地工程达标运行,多措并举保障了重点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最终我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为优良水体,优良比例100%,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得到持续改善。
优“土质” 用地安全
土壤安全事关“脚下环境”和“餐桌安全”。“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肉眼可见,而土壤污染则具有隐蔽性,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治理修复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强化源头治理、精准治污,全面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可谓硕果累累。具体来讲,包括对全市6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完成率达100%;完成了全市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开展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和“千吨万人”及以上级别集中式饮用水源补给区划定工作,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全省领先……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大同市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库”,被省生态环境厅作为亮点工作在全省通报表扬。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我市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城市颜值,释放更多民生红利,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报记者 纪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