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良法绘出法治底色,善治织就发展铁网。去年以来,我市坚定扛起省委赋予的“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重大使命,深耕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文旅消费“四大赛道”,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这对法治大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始终坚持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协同发力,一体推进法治大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以良法善治为服务发展大局画好法治“同心圆”。
良法绘出高质量发展法治底色
“大家对条例内容有哪些看法,我们一起商量。”2023年11月14日的市人大法制委格外热闹,部分市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代表和市总工会等群团组织工作人员聚在这里,围绕我市正在制定的《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草案)》进行立法协商座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法规草案的合法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具体的条文内容提出许多意见建议。
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提出支持北京、西安、大同、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经过立法调研、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诸多环节,制定了《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为我市各类博物馆特别是非国有博物馆的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为我市竞速文旅消费新赛道提供了有力支撑。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力推进法治大同建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全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提供坚强法治保障,首要的是紧密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市政府重点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地方特色在哪里,立法工作的目光就放在哪里;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在哪里,立法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修订《大同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为水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制定《大同市湿地保护条例》,切实加强我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制定《大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和标准化;制定《大同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条例》,推动地下空间的统筹开发和有序利用……
“去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展广泛深入的立法调研,积极推动人大代表深度参与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把立法协商作为我市地方立法的重要环节,汇集各方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地方性法规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任国鹰说。
持续深化“小切口”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 4 件、修改 1 件;作出重大事项决定 2 个,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等10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翻阅一部部地方性法规,都写满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良法推动善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决心和力量。
善治织就高质量发展法治铁网
——围绕中心工作,建设法治政府。
可以“网上办”,就不要让企业“路上跑”;可以就地办,就不用让群众回老家……如今,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办理不再难。
2023年9月19日,我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与乌兰察布市政务服务局、张家口市行政审批局共同签订《“乌兰察布市—大同市—张家口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正式开启三地间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全面提升办事企业、群众的获得感。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面向京津冀等地区扎实开展招商工作。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企业,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从制度、平台等方面发力,相继出台《大同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大同服务”品牌的意见》等53个配套文件,在全省建立了动态无感检测体系;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区签订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4万余件;在全省率先成立大同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搭建惠企纾困服务桥梁等,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切实发挥了法治在服务保障工作大局中的重要作用。
法治政府建设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要以法治政府建设作为牵引,与推进职能转变、完善制度体系、推进规范执法、优化营商环境等一体推进。
制定《大同市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试行)》,全力提升党政机关依法决策水平;灵丘县荣获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实现全市法治政府综合示范创建零突破;签订全省首个信用信息共享协议……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
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集中打击整治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柔性执法,在全省首家统一编制公布《大同市行政执法部门柔性执法事项清单》860项……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
顺利完成市县两级政府行政复议职责整合,组建行政复议专家委员会,强化行政复议工作效能……行政复议改革成效明显。
营商环境有优化有成果,行政执法有力度有温度,行政复议改革有成效,依法行政能力有提升……一项项举措的落地落实,让法治政府建设的步履越来越坚实。
——坚持司法为民,守护公平正义。
“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给咱们中院的工作点赞。”2023年11月18日,在市中院领到案款的申请执行人都喜气洋洋的。当日,我市两级法院开展了“全国法院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日”活动,共计发放执行案款1528.56万元,切实让申请执行人将“纸上权利”兑换成“真金白银”。
市委政法委、市中院深入推进“规范执行年”专项行动和“三晋执行利剑”攻坚行动。“规范执行年”活动开展期间,全市法院共执结案件14359件,执行到位案款45.99亿元;“三晋执行利剑”攻坚行动中全市法院执行的涉党政机关与涉农民工工资案件结案率和到位率位居全省第一,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机关以各种创新举措,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和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分调裁审”改革,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积极推进公安机关受立案制度改革,全面推动全国司法协理员试点工作……
完善审判制度和相关机制,法院系统持续深化审判监督管理,实现全员全案全过程监督;在全省首家出台《关于落实“阅核”制度的试行意见》,以“个案监管”强化“类案管控”;在全省首家推出诉讼费减半预交制度,全年减半收取诉讼费4557余万元……
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检察系统常态化开展业务数据分析研判、案件质量评查,促进程序、实体、数据“三大监管”深度融合;在大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大同市落阵营强制隔离戒毒所挂牌成立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驻所检察室,填补了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工作空白;开展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持续做精公益诉讼检察……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数字、一句句夸赞,都汇成了一张可圈可点的“成绩单”,让人真切感受到司法为民的内涵和成效。
——筑牢法治根基,建设法治社会。
“扫码送水杯、下载软件送红包……大家一定要警惕这些‘假福利’。‘小便宜’里可能有‘大陷阱’。”2023年9月14日,在万达广场,2023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主题日”宣传活动吸引了市民的目光,大家纷纷停下来听起了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的“防诈小知识”宣传。
2023年9月11日至17日是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2023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主题日”宣传活动。接地气、润人心,这是全市普法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迎接并通过省“八五”普法中期评估,联合云冈区完成市级法治文化广场建设,建设完成万达广场民法典宣传角等多个普法场所,检察机关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匠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教育平台,名声逐步在全国打响,推进网络及新媒体普法,高质量普法作品不断呈现。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此外,我市建成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施法律援助惠民等法治为民实事项目 12 项,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深入开展平安县城(城区)创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强力推进“清源断流-2023”行动、“同安”二号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创建禁毒示范城市迈上新台阶,强力推进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打造社会治理联动调度指挥平台,推动综治视联网市县乡村四级覆盖,深入推进“警网”融合,积极开展5个省级“枫桥式”派出所和10个省级“枫桥式”司法所的创建工作,建立市县乡三级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和“两所一庭一站一中心”矛盾衔接联调机制,在全省创新开展律师事务所与基层司法所“所所对接”活动,全面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和成效,让法治大同的步伐更加坚定,一个更高水平的法治大同正阔步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