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市作家景彦斌编剧的新编历史京剧《文明太后》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从本月起开启全国巡演之旅,并于3月1日、2日在陕西西安新城剧场演出,6日、7日在河南洛阳歌剧院演出。12日、13日,该剧又在大同大剧院为观众呈现了两场高水准的京剧艺术盛宴。
无论是在西安、洛阳,还是大同本地,演出均受到众多戏迷的追捧,观众的掌声、喝彩声不断,他们表示:“该剧让我们领略到北魏平城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以京剧的表现形式讲述北魏冯太后与其子献文帝拓跋弘之间围绕改制变法所展开的一场政治博弈,在波涛汹涌的历史进程中,完成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的抉择。该剧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人物形象出彩,故事再现真实生动,堪称‘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部大戏’。”那么,《文明太后》何以在巡演中火爆全国?记者为此进行了探析。
首先,《文明太后》是以京剧呈现,而京剧又是国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京剧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一直是深受戏迷追捧的优秀剧种之一。此次新编历史京剧《文明太后》首先在三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巡演,就是通过国粹艺术展现北魏历史风华,展现古都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次,《文明太后》是历史京剧,而历史京剧又总是会给人荡气回肠、慷慨激昂之感,从演员的台词唱腔中品出浓浓的历史味道。《文明太后》剧情高潮不断、扣人心弦;场面恢弘、感官震撼;而山西省京剧院的几位演员更是热情洋溢、全情投入,为观众呈现了集历史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剧目。编剧景彦斌说,山西省京剧院根基深厚,源远流长。这里是山西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沃土,滋养出一代代京剧传人、剧坛精英,续写着国粹京剧梅派艺术的华彩篇章。这里是传统艺术的殿堂,任岫云、曹佛生、陈志清、赵昆祥、耿文超等人活跃在山西舞台40余年,在全国享有美誉。以梅派弟子李胜素领衔的“梅兰芳青年京剧团”“梅兰芳大剧院”掀起振兴山西京剧的热潮。京剧表演艺术家独树一帜的创造精神、堪为师表的艺德风范,创演的流派经典剧目,是山西省京剧院多年形成的优良艺术品质。而该院国家一级演员、梅兰芳青年京剧团团长单娜和该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巍在《文明太后》中的上乘表演,又为山西京剧艺术事业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文明太后》讲述了北魏著名女改革家文明太后(冯太后)以民为本,通过与其养子、献文帝拓跋弘为首的保守势力激烈斗争,教育引导其孙孝文帝团结鲜卑、汉族等各族大臣,由解除局部“禁田”入手到大力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改革,使北魏富国强兵走向鼎盛的艰难历程。北魏在平城(山西大同)定都96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开凿龙门石窟。孝文帝为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大力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积极推动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北魏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洛阳城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随着剧情层层推进,现场观众沉浸其中,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第四,京剧《文明太后》在洛阳和大同等地进行巡演,既是一次追寻北魏王朝历史足迹的旅程,也是一次促进文化交流的机会。对于常听豫剧的洛阳观众而言,能够在当地现场观看一出历史京剧,还是非常兴奋和激动的。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们看得认真、听得入神,当剧目尾声出现大同云冈石窟的背景时,观众们都似乎感受到了这段跨越两地、跨越千余年时空的对话与交流。
在大同大剧院,散场时,观众们依旧热情不减,饶有兴致地讨论着新编京剧与他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传统京剧在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的区别。“观众们的回应与反馈,足以体现京剧《文明太后》巡演在文化传播交流推广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编剧景彦斌认为。
景彦斌说,该剧在巡演中收获了各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洛阳歌剧院,有的观众表示,演员们张弛有度的表演、酣畅淋漓的演唱以及舞台上震撼心灵的场景,不仅让人尽享了京剧艺术的魅力,还充分展示了北魏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通过京剧《文明太后》在欣赏舞台艺术的同时,也了解了山西历史文化,追寻了历史征程,在看过龙门石窟之后,也引发他们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兴趣。
据了解,京剧《文明太后》曾获第九届、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滚动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山西省第十七届“杏花奖”新剧目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