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蕾
在大同市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画家俞礼的《三驼图》。在空白的背景衬托下,三个老者弯腰驼背,形象滑稽,笑态可掬,与左上角极具意蕴的题诗相映成趣,堪称诗画结合的绝妙体现。
俞礼(1862—1922),字达夫,别署随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清海派六十名家之一,善画人物山水,绘画题材多变,画风独特且有创意。二十岁时就已随任伯年学画,光绪十二年,二十五岁的俞礼便著就《听雨楼画谱》。早年画风一如其师,有时评“人物、山水、花卉尽得师传”。俞礼在天分上远不及其师,如其一生谨守师法,恐难有作为。所以中年后的俞礼力求取数家之所长,参考徐渭、金农、任熊等名家,在画风上变换风格,虽其综合之法并不足以同其师等诸大家一争高低,但已可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从其晚年作品来看,人物的造型和线条仍保持任师的风格,但花鸟和点景山水已变得更加厚重,颇有稚拙之趣,笔法上追求大写意的创作手段,穿插以工笔细腻的笔法,展现出徐渭、金农等的绘画风格。另外在题款的书写上也似隶非隶,表现出一种生拙的张力,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总体来说,他的变格还是成功的。不论是早年的作品还是晚年的创作,都展现出他对美的追求和探索,他的画作不随大流不媚俗,充满着变化和惊喜。
海派即海上画派,是清代后期画派成员最多的一个,据近代杨逸《海上墨林》所记,从宋至清末民初在上海的书画家就有七百余人。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最早对外开埠通商的城市之一,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各地书画家也云集于此。《淞南梦影录》有记:“各省书画家以技鸣沪上者,不下百余人”。迁往上海的书画家主要来自苏州、绍兴、扬州等地,原籍上本就相近的文人画家在移居上海之后,联系得更加紧密,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绘画团体。
光绪、宣统时期的上海,社会阶层复杂,各个阶层的思想汇聚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有封建传统的思想束缚,又有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觉醒;既有殖民背景下的消极思想,又有着高亢的爱情热情。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革新,必然会影响到一个书画家的思想情绪。俞礼身处其中,感触良多,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题材丰富且有着深刻内涵的画作。
《三驼图》为纸本设色立轴,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三位老者各具状貌,姿态互异。右侧老者提盒持杖,左侧老者拱手垂立,似在问候,正上方老者单手抚须,满脸笑意。三人笑态可掬,栩栩如生。衣服线条流畅舒展,笔墨粗拙圆润,浓中有淡,湿重渗透,用笔老辣。
左上角题诗“郭驼提篮去探亲,李驼听说问原因。赵驼见了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以打油诗的形式,起到了画外音的叙事效果,带有诙谐而又通俗的情调。从落款“甲寅除夕,鉴湖钓叟俞礼写于并州”可知,该画作于民国三年(1914年),为俞礼晚年作品。
《三驼图》是很有内涵的中国画题材,明代画家李世达初画此作,后有明末清初画家担当、近现代画家溥心畬和黄胄等都相继创作有《三驼图》,均以各自独特的绘画语言进行再创作,借图抒志,以此喻人。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中国画这种诗文、图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更加具有东方美学的韵味。海派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融合着社会人生。来沪或交流或定居的海派书画家,大多经历过近代历史上那段动荡的岁月,因此作品也更能反映出人民的情绪。此间的俞礼,同样有着长期流寓上海的经历,在上海卖画、经营茶社四十余年,深受社会的感染。他创作的这幅《三驼图》通过这样诗画结合的形式,别具意韵,极富表现力,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深化了画作的主题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