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清明,清明

米丽宏

  清,天清,水清,风清,心清;明,日明,月明,花明,目明。

  清明这两个字里,似乎安放下了一切。人与世界都被含蕴其中,再没有哪两个音节,如此辽阔而从容。

  太阳到达黄经15度,人间得清明。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明净,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一个“显”,真是一字出,百意全。明媚日光下,无数面目模糊的事物,都清晰了:色彩,温度,甚至棱角,长冬酷寒里漫散失去的活力,一切自行回笼,慢慢聚合。

  油菜花开满地金,美丽又清新,大山的肌理凸显出来了,上头是蓝,下头是黄,是青,是苍灰。天地之间,春意漾漾,流荡一段风吟鸟喧。

  梨荫下浣花微雨,脚步慢慢踱过来,花也飘飘,衣也飘飘,人像白霞里飘浮的一朵云。

  正是踏青的好时光。踏青这个词,最有清明气息,澹泊微凉,有色有味。去野外走一走,感受脚底下地气的上升、鼓噪的绿意。去花树下站一站,用身心承接飘飘洒洒的诗意。去河畔水滨,目送流水,浅吟低唱,抒发生命的自由与欢欣,呼应天地的清明。

  清明印象里,最轻快的一折,呈现在《论语》里:“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般惬意,自是孔子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此时,风如水纹,草若绒毡,薄俏春衫,沐风而鼓动,踏着新绿来到田野,饮酒弹琴,翩然起舞,然后唱着歌归来,真是美好的春日。

  清明印象里,还有折柳、戴柳的习俗。戴柳之风起源于春秋,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介子推的人。介子推为晋公子重耳的谋士,他帮晋公子渡过难关、获得王权后,拒绝封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死也不愿违背心意,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悲痛惋惜之余,下令此日禁火、戴柳、吃冷饭,以纪念这位不贪权位、不图回报的义士。这原本是寒食节的来历,但在传承演变中,祭扫、踏青、戴柳、插柳、放风筝,也成为清明节的主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梨花笑涡,游子笙歌,鸟喧杨柳,清明中的万物,清新,明媚,都让人欢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少不了的一项活动,是扫墓、祭祖。到先人墓前,献几枝花,培几锨土。去为家族先人扫墓,也为为国为民的先烈扫墓。清明节,也肃穆,也沉凝。去家族坟茔扫扫墓,培培土,温暖的阳光下,先人的期望和叮嘱会从横七竖八的尘事中再次浮现;去前贤先烈的墓碑前追思缅怀,从前辈事迹中,能悟到更有分量的人生哲理。

  那时那地,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参悟人生:人生天地间,有来处,有去处;对于生者而言,弄清来处去处,心境必定澄明。清明人生,便能抓牢生命的根本,获得高质量的人生。

  因此,清明更像是一个警醒,一次出发;像种子睡醒,万物花开,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标题导航
~~~米丽宏
~~~——致敬因公牺牲的战友们
(一)~~~张谟
~~~
~~~孙怀中
~~~王国梁
~~~左世海
~~~李海英
~~~高元文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云冈副刊
   第04版:公益
清明,清明
不朽的丰碑
清明节三首
满眼皆春(国画)
过桑干
燕语呢喃情意长
春燕
父亲
焦祖尧与大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