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同日报》 ,我的文学方舟

郭宏旺

  怎么说呢,我姑且也算半个“码字撰文”人吧。粗糙码文的年头不算短,有三十年了,可文字变成铅字并没有多少年头。我码下的文字正式发表应该是始于2018年,就在《大同日报》上。

  6年前的我51岁,已逾天命之年,孩子们都相继上大学。我也逐渐从教学的主力岗位后撤,毕竟已望见了退休的站台嘛。身上的担子轻了许多,于是相对地有了较多的课余时间潜心去搞自己最大的业余爱好——写作。

  人变老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怀旧,故乡家园、童年少年、亲情乡恋、民俗风物这些创作素材一如泉涌,成为我笔下的系列主题。

  文学并不是自己主修的专业,我的写作纯属业余,所以最初的稿子毛病不少,错别字不断、标点符号误用是家常便饭,文重于记述而缺乏文采和意境,只能是自娱自乐,常常在自己创办的“白羊文艺”公号上发布,有时也不免贻笑大方。

  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收集材料,不停地写下去。期间得到家乡几位作家好友的关注与指正,当这些文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他们建议我认真修改,再丰富一些内容,可以出一本以家乡的母亲河十里河为主题的散文集,同时他们给我发来《大同日报》的投稿邮箱,并不失时机地推荐了几篇稍微像样儿的稿子。之前我对自己的文字非常不自信,几乎不敢想象自己的稿子能上市级省级报纸,只觉得能在自个儿家县级内刊发几篇就心满意足了,没有太高奢望。

  我的痴心努力与坚持以及文友们的悉心指正终于有了回报。2018年春,一首小诗《等春》在《大同日报》“云冈副刊”发表。同年秋,散文《母亲的花园》在《大同晚报》“九龙壁·随笔”专栏刊发,随后又被《山西日报》转载。接着,散文《文瀛湖遐思》又被《大同晚报》编辑老师选中。好家伙,咱的土文作品居然上了市级省级报纸,对于我而言简直就是登天一般的感觉,那种兴奋与激动实在无以言表。

  如今,我的作品隔三差五地出现在《大同日报》《大同晚报》的版面上,我也成了《大同日报》《大同晚报》的“熟脸儿”,而且,发表作品的每一期《大同日报》《大同晚报》我都会收齐珍藏。

  巨大的鼓舞之下,我一鼓作气又写下了大量关于雁同、左云民俗饮食文化的散文,并于2021年结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书名《左云味道》。其中的一些篇章也被《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和另外一些本土刊物刊登,个别文章还被《大同长城》《大同之韵——全国作家写大同》《老味儿大同》等几部书籍收录。目前,我的另一本散文集《行吟白羊》又在筹划中,内容围绕家乡左云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烟火日子,最大可能地记录家乡的风物和它们的过往与当下。这一路走过来,这些不大不小的收获都始于《大同日报》给我的原动力。

  文学是茫茫的大海,浩渺无际,我只是驾一只小舟,去寻找一处停泊的方位。我是一位已不年轻却初航的水手,我没有罗盘和海图,《大同日报》就是我全程的航标和灯塔。在她的照耀和指引下,我又结缘了《大同晚报》《今日大同》《塞北文苑》《印象大同》《小品文选刊》《大同宣传》《大同今古》《大同文旅》《平城》《山西日报》《山西晚报》等报刊。《大同日报》是我文学创作的一叶方舟,它让我由来已久的文学梦想在此停靠,并圆了我从少年时起就一直心心念念的文学之梦。而《大同日报》《大同晚报》更是我这只小舟收获希望的港湾,同时也赋予我更大的激情和勇气,向着更高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奋进。

  《大同日报》自1949年5月5日创刊,由最初简陋的铅印发展到胶印,再到快捷高效的激光照排、数字网络,一步一步走来,与时俱进,节节攀升。《大同日报》辑录社会历史文化烟火,一路风雨兼程,艰辛与收获相伴,更携光荣与梦想。《大同日报》坚定执着地走过扎实的75年。我个人的作品自首登《大同日报》以来,至今也有6度春秋。

  《大同日报》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大同人,我也非常荣幸地与之携手并进,走过不长也不太短的6个年轮。《大同日报》是值得欣慰和骄傲的,大同的读者朋友们是幸福的,而与《大同日报》结下不解之缘的我更是幸运的,感恩无限。

  四季耕耘勤不辍,三更撰稿苦中修。

  创新守正初心见,征程扬帆立潮头。

  一代代“大同日报人”夙兴夜寐,一笔一笔描白了青春之首。感恩他们多少年来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感恩所有的报人、文学创作者和文友们的同舟共济,也祝福陪伴我们每一天平凡生活的《大同日报》,因为她从来都不负期待。

  愿《大同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蘑菇熊·魔法口袋”文创产品亮相京城
行走古都 阅尽“繁花”
我淘到《大同日报》“剪报集”
《大同日报》 ,我的文学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