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有驼峰乡西坊城十义号土岭官儿王庄堡西河口,灵丘县有三楼下关独峪上寨红石塄狼牙沟白崖台,广灵县是焦山加斗斗泉……”虽然过去了多年,但谈起1993年和时任大同日报社农村部主任罗之业的“大同沿边百日行”采访活动,当年在大同日报社工作的侯占彪老师仍旧历历在目,说起当时的乡镇名称都还如数家珍。他说,这是因为我扎扎实实走过这里,所以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1989年,侯占彪老师从天镇县委通讯组调入大同日报社。刚到报社,他分配到了夜间编辑部工作,后来又在新闻部、政文部、农村部做编辑、记者。侯占彪老师说:“我在农村部工作的时间最长,印象也最深。”
这其中,“大同沿边百日行”的采访活动,给侯占彪老师的报人生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至于后来,他不论走到哪里、干什么样的工作,都难以忘怀并受益于记者生涯的磨砺。“大约是因此,我感觉自己是把根扎在了报社,把心留在了那里。”这一句话,侯占彪老师语气中饱含着赤子般的深情。
1993年7月,雁同地市合并。原雁北地区的左云、大同、阳高、天镇、浑源、灵丘、广灵 7 个县划归大同市管辖。面对区划调整后的农村地区,很多大同人想知道。那里是什么样子?农民过着什么生活?他们有什么样的希望?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大同日报社时任总编辑张文炳和农村部主任罗之业决定:下去看看。
下去,下到农村去,下到一线去。现在说起来似乎不是难事,但当年,交通问题就很难解决。
“那时候,能坐个摩托车就最好的了。从灵丘到广灵,我和老罗骑了9个小时自行车。全是山路,上坡根本蹬不动,虽然那时候我还是年轻后生,那也蹬不动。下坡时天已经黑了,老罗车闸也不捏,简直一路飞下去,惊得我在后面直呼:老罗慢点儿哇!”说起当时的惊险,侯占彪老师仍旧后怕。
有的时候,有了车,却没有路。在赴浑源南部山区采访的时候,侯占彪老师从官儿乡政府出发,步行了3个小时才走到罗框村。灵丘县的大地村,侯占彪老师也是步走进去的。据他回忆,“那个村两边是高山,上午9点多太阳才露脸,下午四五点就又转到山背后了。”
阳光都吝啬照耀的地方,外来客人更是少见。侯占彪老师说:“当时的村干部叫李春雷。他看见我们,惊讶地说还没见过市里来的人。”到了中午,为了招待稀罕客人,老李满村搜罗了五六颗鸡蛋,炒出一盘菜。炒鸡蛋上桌,侯占彪老师的眼睛却转向了李春雷家的两个儿子。“孩子们就眼巴巴地瞅着。我不忍心吃,把盘子递过去。孩子们就那么拿手抓着,两三下就吃光了。”说起那时的农村生活,侯占彪老师感慨着。
就这样,侯占彪老师和罗之业老师走遍了浑源、灵丘、广灵、阳高、天镇、新荣区、左云、南郊区、大同县9个县区。“每走完一个县区,就把写好的稿子编好号,装个大信封,请县区通讯组的同志给送到报社。就这样,百日行采访活动发了102篇稿子。”侯占彪老师说。
白驹过隙,留在农村的脚印仿佛还在那里,但农村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穷得农民吃不上鸡蛋的灵丘县,早就扔掉了贫困的帽子,变成了现代社会繁忙都市人心目中的“桃花源”。平坦的公路直通村里,整洁干净的农家小院,引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旺季一房难求。
“不一样了!大不一样了!”侯占彪老师说,“现在的条件好了,记者们更应该到基层一线去,拿回鲜活真实的优质新闻,讲好新时代的大同故事,让《大同日报》创刊不论是75周年还是100周年,都是我们党在宣传阵地上的一面旗帜、一个阵地、一座堡垒!”
本报记者 韩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