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新闻人身上那种‘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理想与报人风骨令人敬佩,这对于学生时代正在塑造职业观的我来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让我对新闻行业满怀好奇与崇敬。”带着这份憧憬,张彩峰研究生毕业后就入职了大同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
“记者的上下班时间、工作地点都是不固定的,常常5+2,白+黑,节假日采访是家常便饭,‘跑’完现场就出稿,深夜反复推敲修改稿件……这些都是工作常态。”从象牙塔到新闻采编一线,让张彩峰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也充分体验到了记者光鲜亮丽背后的辛苦坚守。
参加工作以来,最让张彩峰难忘的采访经历是2022年10月,大同“四区”切换到了静默模式。她说:“当时接到社里紧急通知安排,派我深入抗疫一线,报道疫情期间我市居民生活物资供应情况。那段时间,我每天身着防护服,前往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粮油仓、居民小区等保供现场,先后采写了《我市全力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粮袋”足 “菜篮”满——记者直击农贸市场、粮油仓保供现场》《品类齐全 经营有序——记者直击御东临时批发市场开市首日》等稿件,向广大民众介绍保供情况,提振全民抗疫信心。”此外,疫情期间张彩峰还深入首批大同籍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安全返同、第一批滞留旅客离同返程现场采访并采写多篇稿件,用最鲜活的笔触记录了那些重要时刻。
“回首来时,辛苦与坚守成为了一种习惯,收获与成长愈加清晰。当写出的每一篇新闻稿件被认可、当真实记录的事件被关注,我心里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张彩峰谈到作为一名年轻记者的工作感悟时说:“也得益于这份职业,我能够从别人的生活里看到人生的多种模样,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厚度不断增加。我始终为自己能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家乡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感到骄傲,为能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故事感到自豪。”
“很荣幸以一位‘自家人’的身份见证《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这一重要时刻。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始终坚守初心,以我手中的笔书写家乡情,讲好百姓事,与《大同日报》一路同行、共同成长,在报业融合的发展之路上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张彩峰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何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