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农中上高中时,老师带我们采访村支书,然后给报社投稿,他还以本公社一位民办教师因发表文章被选拔到县委通讯组的实例来激励我们。且说着我毕业回村,因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便五年来一直坚持边劳动边写好人好事等稿件,试图通过发表找到一条出路。然而,历经恢复高考首年有幸上了山西农大,毕业后先公社、再县委机关,旋被选调到雁北地委组织部,直到1990年10月17日才在《大同日报》发表处女作《情满五台路》。雁同地市合并期间,《大同日报》连发我的《做好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机构合、人心合”的有力保证》等稿件,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直到退休九年后的今天,屈指算来整整追随《大同日报》52年。如今,年近七旬捋人生,觉得此生自忖有点分量的文场大事都与《大同日报》关联。
千篇文章溯深根。我未受过系统的中文训练,只好通过已发表作品揣摩编辑的增删技巧藉以弥补,以至积累了数万字与编辑或明或暗互动的笔记,如“私人小汽车”改为“私家车”、“忌日”改为“纪念日”等。2011年4月20日,大同日报社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邀我写言论。我将这份信任一直顺延到退休两年后,共发表言论和其他文章89篇。其中最感欣慰的是《为 “大同蓝”叫好》。三年前,我正式受聘为“山西日报客户端特约撰稿人”,截至目前已发表65篇热点评论。实为良师益友的《大同日报》让我产生一种文字表达水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并由此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诗和远方”,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前进》《山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论文、调查等300多篇,获奖95次。
助力大泉山迈新步。我在参观大寨、西沟等老典型的二次创业后,对家乡的大泉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惋惜之感。2004年1月18日,《大同日报》将我的《大泉山,何时再振雄风》刊发。后来我获得一份中央档案馆提供的毛主席批示影印件,连夜写出《从一篇文章的修改看毛主席的扎实文风——读<看,大泉山变了样子!>有感》,2010年7月4日在《大同日报》配图发表。退休后我从事公益工作,正在北京开会那天,素不相识的大泉山纪念馆总设计师鄢和曦先生辗转打来电话,说他的学生在“今日头条”发现一家刊物发表我的《文章百改见精神——研读毛主席修改文章的三页花脸稿有感》,所以一定要见到我。几天后他专程从上海飞到太原约朋友开着奥迪轿车来大同接我直奔大泉山。在路上,他说,《大同日报》的那篇配图文章催生了县里建大泉山纪念馆的决心。当初如果看到央刊那篇文章,会放到馆内主体雕塑背面。市作协了解我,嘱我将有关大泉山的十几篇文章整合起来弄个长篇,我于是写出1.8万字的《逐梦大泉山》,被收录在2023年7月正式出版的《大同之韵——全国作家写大同作品集》一书中。
倾力宣传张连印。五年前,左云县委组织部特邀我“写一写张连印”。我便赶到张家场村与老将军转树林、看老宅、聊天,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然后用一个月时间,先后修改十几稿,再去张家场,张连印连夜含泪修改我的稿件,留下十几处痕迹。2019年7月18日,《山西日报》人物版以整版篇幅配图发表《万亩绿荫映初心——退役军人、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义务植树造林记》,随即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张连印应邀为全省“义务作报告300多场,受教育者达到30000人次”。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今年3月16日,《大同日报》发表我的《点滴往事忆将军》,还原了五年前那段史实。
路无尽头,心有归处。未来岁月,我将继续用一支秃笔描绘出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