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一路相伴 助我成长

张建明

  我与《大同日报》结缘,可以追溯到1986年。

  那年我十六岁,还是一名高一学生,暑假期间不远千里从洪洞县来到大同看望我的爷爷。爷爷时任大同市民革副主委,刚落实政策不久,只身在大同工作,连住房也没有,暂住在工人文化宫对面市委前楼一楼最北面的办公室里。由于工作关系,爷爷每天都要翻阅《大同日报》,碰到有趣的新闻还要读给我听。那个年月,信息和通讯尚不发达,对于我这样一个农村青年来说,对外界的了解很少,《大同日报》在我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成为涉世未深的我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

  从那时起,我成了《大同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开始关注这份报纸,与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次来同探亲,我待了半个多月,期间连着下了三四天雨,我就住在爷爷隔壁的办公室,夜晚的办公室里冷冷清清,偶尔也会想家,而阅读《大同日报》成了我唯一的寄托。由于喜欢文学,《大同日报》“星期日副刊”上发表的散文、诗歌是我的最爱,有时我会反复品读,那一篇篇清秀的文字浸润着我的心田,赋予我温暖,带给我感动,缓解了我的乡愁。

  1992年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大同齿轮厂(现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工作。那时,我爷爷已经离休,在当时的小西门北街分到一套住房,为了照顾他的生活,我跟他一起居住。他知道我喜欢《大同日报》,就专门订了一份,天天由送报员送到家里,而每天晚上翻阅《大同日报》成了我的一种生活状态。那几年,我和爷爷的生活是宁静的,有黑白电视可看,有《大同日报》可读。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晚上除了看报,还经常为所在车间写通讯稿,爷爷时常帮我修改,每当我写的稿子在厂报上发表,爷爷看了都很高兴。

  2001年,通过企业内部公开招聘,我荣幸地成为一名工会干事,后来又调到公司办公室当秘书。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由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写材料,需要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时事新闻,而《大同日报》正好可以满足我之所需,我与《大同日报》的接触更加亲密了。为写出高质量的文字材料,《大同日报》成了我每天必须翻阅的一份报纸……忙时匆匆浏览,闲时细细品读,久而久之,不仅成了我提升写作水平的帮手,而且成了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我还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剪贴《大同日报》上的重要文章,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就把它剪下来,贴在我的剪贴本中,有时会反复阅读,几年下来积累了有三大本。

  随着岁月流逝,我对《大同日报》的特殊情感愈加深厚。通过日复一日地阅读《大同日报》,我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进步,亲历了历史的重要时刻,脑海中留下了丰富的回忆,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同日报》的滋养下,我的文字水平和写作技能不断提高,撰写的各种材料和文章,逐步被公司领导认可,有的还发表在报刊上,得到同事们的交口称赞——我终于从一名车间工人成长为企业名副其实的“一支笔”,从一名《大同日报》的读者成长为一名业余撰稿人。

  回忆我与《大同日报》结缘相伴走过的难忘岁月,回味那些辛苦快乐的过往,感念彼此相伴的风雨历程,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流淌在我的心底。然而,令我感到有些惭愧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己给《大同日报》的投稿太少,仅发表过《解读“大同齿轮”创新密码》和《改革催生发展新活力》两篇长篇通讯,还是与两位记者合写的。不过,通过《大同日报》我有幸结识了仰慕已久的几位编辑和记者,得以和他们当面交流,接受他们的指点,使我获益匪浅。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如今,《大同日报》已经创刊75年,她就像一颗精神的种子,在读者的心里种下,在代际之间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所幸的是,我作为《大同日报》忠实读者的身份一直未变。我庆幸在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这个年龄段,有这样一份报纸一路相伴,成为我生命中的良师益友,助我在写作之路上茁壮成长。

  衷心祝愿《大同日报》砥砺前行,越办越好!

 
     标题导航
~~~—市图书馆“北魏文化沙龙”小记
~~~本报记者 赵永宏
~~~张建明
~~~高存林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文旅
   第08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探寻魏碑之美
时尚大同 青春之旅
一路相伴 助我成长
《大同日报》圆我“记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