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同日报》圆我“记者梦”

高存林

  我从小就对记者这一行业产生了特殊的情感,总是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记者。为此,在上初中时,我专门买来著名记者田流著的《我这样做记者》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并报了河北省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如饥似渴地学习新闻写作知识,系统地学习了《新闻芳草地》刊授教材,梦想着自己能够在日后考入新闻专业,成为一名记者,但是事不遂愿,高考落榜后只上了技工学校。为此,很长时间我都陷入了极度的懊悔之中。

  1984年8月,刚刚20岁的我从大同矿务局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四台建井工区搞井下测量工作,工作条件艰苦,生活枯燥乏味。有时加班出井晚赶不上班车就得临时住在工地。面对陌生的环境、偏僻的荒野,一种寂寞惆怅感蓦地涌上心头。一天晚上,我躺在床板上,随手拿起一份《大同日报》,忽然发现在一版右下角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刊登了一篇四台沟矿井建设进展的报道,这篇不足300字的稿件,我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一种隐藏多年的想法即刻涌上心头:何不用闲暇时间阅读书籍,写写身边的人和事,向《大同日报》投稿呢?

  一周后,我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成的两篇稿件投到《大同日报》,半月之内两篇稿件相继刊登。其中一篇《测量大拿李才》还被《山西日报》“来自重点工程的报道”栏目转载。工区领导表扬了我,处党委宣传部还奖励了我10元钱的购书款,鼓励我多写稿。没想到自己无意写的两篇小稿竟会引起关注,我内心深处顿时生出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这之后,我在建井工区时相继有十几篇小稿被《大同日报》等采用,两年后,我被调到处党委宣传部专职搞通讯报道工作。

  为了适应宣传报道工作,我每天认真读报,感到《大同日报》既刊载时事政策,又反映社情民意,文章或长或短,题目或大或小,总是把道理阐述得十分清楚,语言生动活泼,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每次读完《大同日报》,我就把自己认为好的散文、杂谈、理论、新闻及各类小知识等文章剪下来,专门贴在一个剪贴本上,30多年来一共剪贴了多少篇文章我没数,但每期我必看,看后我必剪,开始这几本剪报集放在办公室,一有空隙就拿起来读几篇文章,后来又把它拿回家,置于床头柜上。由于经常读《大同日报》,并学习借鉴报纸的写作方法,我写的稿件不时在《大同日报》和其他报刊发表,我写稿的兴趣随之越来越浓。

  从1984年到现在,算来我与《大同日报》的缘分已有40年了。这些年来,《大同日报》不仅对我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也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2012年4月,我爱人因患肝硬化在北京309医院做换肝手术,前后花费近百万元,急需社会救助,当时《大同日报》和《大同晚报》专门做了专题报道,很多人看了报道后纷纷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宏远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及社会人士的捐款和关爱,使我度过了人生的寒冬,让我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40年来,我在《大同日报》发表消息、通讯、散文、杂文、随笔等各种体裁的文章300多篇,有40多篇文章在《大同日报》举办的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连续12年被《大同日报》聘为特约通讯员,我从一名井下工人成为企业专职“记者”。我感谢企业多年的滋养。

  2010年3月,我被公司党委聘为宣传部副部长和高级政工师,2017年6月又被公司党委任命为下属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大同日报》的培养,是它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造就了我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从“弱冠”之年走入“花甲”之年,是《大同日报》在我寂寞惆怅、人生困惑之时,为我描绘了未来的人生之路。我将以百倍的工作热情,回报《大同日报》对我的厚爱和帮助。

 
     标题导航
~~~—市图书馆“北魏文化沙龙”小记
~~~本报记者 赵永宏
~~~张建明
~~~高存林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文旅
   第08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探寻魏碑之美
时尚大同 青春之旅
一路相伴 助我成长
《大同日报》圆我“记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