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种下传承火种,做世界遗产保护的后来人

——北魏风云·云冈石窟 世界遗产与文物科技保护研学营在云冈研究院开营记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在开营仪式上讲话
云冈研究院副研究员员小中在监测中心为同学们讲解遗产监测历史
云冈文保中心孙波在洞窟中为同学们介绍最新的石窟保护方法及理念
同学们在云冈研究院壁画修复、文物修复等实验室参观学习
同学们在云冈石窟第20窟前合影
山原猫研学机构负责人朱岩在云冈院史馆为同学们讲解云冈石窟历史

  本报记者 赵小霞

  6月3日至7日,由北大附中国际部主办,云冈研究院、北京山原猫研学机构联合承办的《北魏风云·云冈石窟——世界遗产与文物科技保护》研学在云冈研究院开营。

  21位来自北大附中国际部的高中生走进云冈石窟,化身“世界遗产审核官”,以项目式探究的方式认识云冈石窟的价值,探讨遗产保护与研究之路,提出学生自己的建设性方案。创新性的深度研学设计需要耗费远超想象的精力,框架搭建、沟通专家、协调执行、课程打磨……突破了常规研学旅行的目标和方式,但5天在云冈的沉浸式探索学习,以及对世界遗产的反复思索,让参与的学生能带着思考的眼光、科研的方式观察参与到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之中。

  研学课程围绕“云冈作为世界遗产”的定期报告展开,21位同学以组为单位,根据小组偏好确定方向,分别对世界遗产的“价值与推广”“监测与保护”“管理与开发”“实验与科研”4个课题进行项目制探究。各小组根据选定的角度,审核并综述云冈石窟的现状,从某一角度出发,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包括遗产数据,突出普遍价值声明和决定性因素,教育、信息和意识建立,遗产的监测,遗产的保护与管理,财务和人力资源,游客管理,科学研究,科研方向等多方面为云冈石窟的保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阅读相关资料,确定具体探究方向和组内分工,展开并完成小组探究任务,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报告内容。最后,4个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份对云冈石窟作为世界遗产的定期报告。

  此次活动得到了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以及众多专家老师的全力支持。杭侃在开营仪式上,系统介绍了云冈石窟在世界石窟中的地位和历史遗产价值,并分享了作为一名北大学生的学术理想与追求,他说:“从1993年第一次接触云冈石窟,1994年发表了第一篇跟云冈石窟有关的论文,对云冈石窟的兴趣保持至今,希望对云冈石窟的研究能贯穿自己的整个学术生涯,也希望学生们在此次研学中能产生探索未知的学术兴趣,有独特的收获,未来会有更多人从事学术研究。”

  在研学活动过程中,云冈研究院资深专家王恒带领学生参观了云冈石窟,他从石窟编号、砂岩地质等信息出发,讲解了云冈石窟中的犍陀罗风格、佛教中国化等内容;云冈研究院副研究员员小中重点讲述了《云冈石窟与遗产监测》,通过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分享云冈的申遗之路以及成为世界遗产后的一系列保护举措,并带同学们走访了云冈石窟的监测中心,以“监测与保护”为研究方向的小组了解了关于云冈石窟保护监测的第一手资料;在云冈研究院研究员乔尚孝的引领下,同学们重点参观了云冈研究院多个实验室,在可移动文物修复、壁画修复、检测分析等实验室观摩体验文物修复工作,并对生化、化学、材料老化、档案资料室、3D技术实验室等进行考察,学习文物保护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直观全面地理解多样的遗产保护工作;在云冈文保中心孙波的带领下,同学们实地参观了正在修复中的第6号洞窟,现场考察石窟修复工作,对“修复”概念有了全新认知;山原猫研学机构负责人朱岩为同学们分析说明了世界遗产申请、审定、定期报告、持续保护的过程;张荐硕和大家分享了《遗产监测的实践探索和公共参与》课题……几天的学习,从讲堂到实验室,从听讲到动手参与,以ELP项目方式,跨学科分析,让同学们对云冈石窟的保护状况有了全面了解分析的能力。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7处。如何保护传承好我们的人类文明,是此次《北魏风云·云冈石窟——世界遗产与文物科技保护》研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1961年,云冈石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年后的2001年,云冈石窟成为中国第28处世界遗产。如今,云冈石窟成为世界遗产也已历经20多年,如何保护好世界遗产是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更大的课题。云冈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承担云冈石窟保护、监测、研究、展示,统筹云冈学建设发展和区域性石窟保护工作。其中,如何向公众和世界解说云冈、传递云冈魅力,也是云冈研究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次,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部分学生在云冈进行的研学探究活动,就是一次全新尝试。期待未来一部分参观者能从“云游”走向“观看”,再进入更深度的“探索和传承”。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学术专家都有短暂探访云冈石窟的经历,之后又有北京大学宿白先生等带领学生们对云冈石窟进行考察研究的历史,对云冈石窟的认识和保护一直都在进行中。云冈石窟作为北魏时代的真容巨壮,作为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见证,如何在新形势下,将云冈石窟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推向全世界,让更多人能够有意识地参与保护云冈石窟,是当下我们想要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此次,同学们不仅观摩到云冈研究院目前较先进的3D打印保护技术,也看到了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对壁画进行拼贴修复,随着科技的进步,希望人工智能技术能更高效地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在活动中,有同学对文物修复和石窟艺术产生很大兴趣,也有同学正在对“犍陀罗对云冈的影响”进行研究,还有热爱化学的同学开始实验室体验,更有同学在尝试“加强云冈的世界影响力”的探索。同学们最后的报告都以高水准呈现,也让大家看到了年轻力量的希望。参加此次活动的北大附中杨哲贤同学分享说,“我们学习了很多云冈和世界遗产的知识。与以往的研学项目不同,此次ELP项目对文理科进行了很实际和完整的融合与创新。通过杭院长的讲解,大家了解到云冈的历史和申遗过程;通过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意识到每个佛像都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从几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到现在的电子档案、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课题,都让大家对云冈的保护和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原来云冈不止有佛像文化探究,还有很多科学家和工匠在背后进行着严谨科学的探究和创新实验。”

  对于保护世界遗产而言,培养一代代热诚的传承者,与目前云冈研究院正在做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同样重要。“打开探究兴趣,树立保护意识”,作为一次全新的研学活动尝试,无论是云冈研究院、学校,还是机构,大家都有共同目标,希望在参与其中的同学心中种下一颗探究的种子,并希冀之后能将此模式推广到更多对云冈石窟、对世界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群之中。正如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所分享的,“北大有一批默默无闻,不求功名利禄的学者”,很多人为云冈的保护做着不同的努力,不问来处,抱着一颗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尊重和喜欢的信念,无论在哪里为此发光发热,都是对世界遗产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标题导航
~~~——北魏风云·云冈石窟 世界遗产与文物科技保护研学营在云冈研究院开营记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广告
   第07版:走进云冈
   第08版:公益
种下传承火种,做世界遗产保护的后来人
屋檐下的智慧
海外博物馆中华文物数字化项目交流会 在云冈研究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