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稻蟹共生同绘“致富图”

□ 本报记者 苑捷

  走进灵丘县武灵镇南水芦村稻田养蟹项目实施区,一片片稻田灌满了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格外夺目。稻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劳作景象:一台台满载着水稻秧苗的小型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水中插好的一株株秧苗排列整齐,迎风而动,宛如一幅清新、雅致、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画。

  稻田养蟹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生态种养模式,河蟹为水稻松土、除草、捉虫、施肥,水稻为河蟹净化环境,提供遮蔽场所。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今年以来,武灵镇积极推进绿色、生态种养发展方式,在南水芦村建设稻蟹共生农业观光园项目,该项目由灵丘县裕兴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

  “我们合作社投资800万元,流转土地890亩,采用‘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种养方式,以提高稻田及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稻米、螃蟹生产基地。”合作社负责人高阳介绍道,今年实施稻蟹共生种养800亩,修整田间路3000米,预计年产有机水稻29万斤、螃蟹5万斤,年营业收入可达200万元,可带动30余人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30000元。

  南水芦村脱贫户李立国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在这里工作,不会耽搁家里的其他事情,我一天能挣150元,非常满足啦。”

  高阳告诉记者,合作社计划修建10个10亩的鱼塘、20个小木屋和20顶帐篷,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螃蟹垂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实施稻蟹共生种养这种‘水中有稻、稻中有蟹’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当地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也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武灵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高阳告诉记者,合作社计划修建10个10亩的鱼塘、20个小木屋和20顶帐篷,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螃蟹垂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实施稻蟹共生种养这种‘水中有稻、稻中有蟹’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当地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也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武灵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取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廓线连续观测数据
我市延续实施一系列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
倾力打造市级水网先导区“大同样本”
稻蟹共生同绘“致富图”
山西大同:打造助推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绿色云谷
图片新闻
以党建引领保障住房公积金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