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云冈·犍陀罗石刻术语研讨会在云冈研究院召开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讯  (记者  赵喜洋)6月8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系卡列宁(Callieri)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正中教授、牛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实一行来云冈研究院考察,双方就石刻术语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云冈研究院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贵斌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山西大学客座教授李宝平参与了讨论,会议由王雁卿主持。

  卡列宁教授首先介绍了犍陀罗术语汇编项目的发展史、术语编撰逻辑及其使用方法。《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一书的作者——法切那教授1956-1991年间在巴基斯坦主持考古工作,1980年前后法切那教授将信息科学运用到考古工作中,组建了犍陀罗建筑和艺术研究工作组,用标准化语言建立犍陀罗文物数字化信息卡。数字化信息卡对于验证不同馆藏文物残片是否属于同一件作品、辨别犍陀罗文物的真伪以及研究犍陀罗文物的功能和背景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统一的术语体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意大利文化部与犍陀罗建筑和艺术研究工作组共同努力下,《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一书历时17年,经数次修改,于2007年出版了意大利文与英文版,2014年由魏正中教授等人翻译为中文版。

  会上,卡列宁教授提出了运用标准化语言全方位多视角对文物进行描述。在编撰术语的过程中,下拉式菜单是最佳解决方案,可随时在菜单中添加新元素。最重要的是,要始终记住客体文物和主体内容之间的区别。《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逻辑清晰、分类明确,例如在建筑这一章节中,将建筑分为了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和民用建筑三大类,在宗教建筑中又细分出窣堵波、精舍等不同小类。

  会上,双方就犍陀罗术语的运用以及如何形成一套云冈石窟术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魏正中教授建议从云冈晚期小洞窟入手,逐步加入早中期大型洞窟中新出现的术语,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全面梳理。卡列宁教授指出,编撰术语如同学习一门语言,术语相当于单词,而术语的运用则像语句的形成,犍陀罗术语在中国的运用离不开概念的本土化。此外,双方就希腊、萨珊波斯与中国间文化因素互相影响的实例进行了讨论。

  经过一天的会议,与会人员对《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体例结构及编撰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推进云冈石窟术语研究奠定了基础。

 
     标题导航
~~~—“大美中国行·文化遗址里的中国故事之云冈石窟”直播活动走笔
~~~
~~~云冈研究院 员小中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示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理论
   第08版:走进云冈
行走云冈 听千年文明交响
云冈·犍陀罗石刻术语研讨会在云冈研究院召开
谈《威尼斯宪章》与云冈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