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大同日报》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从不曾离开过。
工作期间,每年年底我们都会和通讯组的工作人员一起,认真做好来年党报党刊订阅工作,包括我们的《大同日报》,有时候是分组上门去各单位订,有时候是单位分管报纸订阅的工作人员到我们单位订。
《大同日报》有要闻、综合新闻、国内新闻、新闻特稿、专版等版面。但我最喜欢的是“云冈副刊”版,从过去到现在。每天上班,收发室的投递员,送到各个办公室的第一份报纸肯定是《大同日报》。那熟悉的报名,那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总是让我们希望满满,信心满满,它能打通我们臃肿生锈的心灵,抛弃孤独伤感,淡定从容面对风雨。它让我们的履历朴实无华,思绪纤尘不染。
云朵簇拥着云朵,远方簇拥着远方。《大同日报》与阳光相伴。作为一名作者,我常常投稿给《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副刊。随着投稿次数的增多,我渐渐发现自己的稿子常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错字、标点符号,有时候还有段落结尾的衔接问题等。记得去年有一次我投一篇散文,投稿之后才发现,结尾点题很不明确。发出来之后,看到文章结尾,编辑老师已加点睛之笔。诗歌也一样,老师们常润色加工。编辑老师和作者都是文字工作者,无论是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成人文学作品,我知道自己的作品其实很多都浸润着编辑老师的辛苦,虽然彼此不曾见到过,虽然彼此不是很熟悉,但编辑老师和作者远赴的好像是心灵之约,我知道老师们经常默默地关注着我们每一位作者,关注着我们投稿的每一篇作品,我的童谣儿歌童话都有老师们的裁剪加工修改,有时候是改了再改,有时候是直言不讳告诉哪一句哪一段必须修改,从不放过那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高标准,严要求,直到最完美。“默默无闻著玉衣,甘心情愿做文梯。”“笔下生花妙手裁,巧将故事入云台。”我相信很多作者,都有与我一样,对编辑老师们有类似的无以言表的感动。
用诗歌卷起诗歌,用海风雕刻海风。如果说《大同日报》是一面大海,那“云冈副刊”就是大海上美丽的浪花。《大同日报》像春天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里有烙印在石头上的古老与文明,有开满花朵的文化,也有大同地区许多不朽的传说。
《大同日报》云冈副刊,版面整洁干净,图文并茂,温润细致。《大同日报》大气与婉约相辅相成,盛开着爱的音符,流淌着生命的繁华与蓬勃。让我们努力追逐自己的追逐,用心喜欢自己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