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河从管涔山沿大同盆地南缘的槽谷一路向前流淌,入官厅水库后称永定河。大河奔流,在云州区境内挽起河畔两个村庄,一是瓮城口,一是落阵营。而在1500年前,一条古道已将两个村子牵在一起,古道就是北魏定州大道平城—崞山段,始于北榆林,经松树湾、东沟、西圪坨铺、云州区瓮城口、落阵营抵达平城。
瓮城口村最早称瓮城河,因其毗邻山势恰如天然城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加上当时水量充沛,故称之为瓮城河。明万历元年(1573),为抵御游牧部落入侵中原,在瓮城河建驿站,瓮城河改称为瓮城驿。至清末,瓮城驿搬迁至大同城,宣统三年(1911)撤销,瓮城驿改名为瓮城口村。
瓮城,古代城市抵御外来侵略的防御设施之一,是在主城门外正面或其侧面加筑的小城,高度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瓮城口,自然为进入瓮城再直达主城之咽喉。以瓮城口这个特殊的地理方位名称来命名的村子恐怕只此一家,这便是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
《大明会典》载:“大同府南七十里有瓮城口驿”。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载:“云中驿(在大同府治东),又东南七十里有瓮城口驿,俱洪武中置。”后《山西通志》亦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瓮城口驿,后移至大同府西。”
瓮城口驿选址独具匠心,建于河道西侧的台地上,该驿在明代亦为一军事性质的堡垒。今堡墙尚存,形制规整。全驿居高临下,古道在弓弩射程范围之内,实为易守难攻之地。
瓮城口驿地处内陆山区,是明初大同府通往浑源、广灵等地的必经要道。驿站最早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简而言之,其为当时统治王朝便于联络的主要交通枢纽。
大同作家庞善强老家就在瓮城口村,有年夏天,我们几个朋友与他一起回村。瓮城口村已废弃,残墙破壁,碎砖烂瓦堆得满地都是。村里仅剩四户人家,还恋守在这里。看着眼前衰败的景象,善强感慨道,世事沧桑,瓮城口再难寻觅到明朝驿站的辉煌。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中尚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巨大土堡,巍然立于村边,后来村民取土,偌大土堡渐渐被蚕食成一个小土丘。村里还有一座大院,内有典型的明代庙宇和戏台。庙宇与戏台均修建于高高的石阶上,庙宇坐北向南,戏台坐南而面北,古朴典雅,彼此对望。只可惜由于缺少修缮保护,当年的老戏台早已不复存在,而庙宇随着瓮城口村的整体迁移亦遭损毁。
瓮城口留下为数不多的诗词作品,最著名的是明代诗人袁中道的一首诗作。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中道应大同巡抚梅国桢之邀前往大同府访问。袁中道平素甚喜游历各地山水,此次来大同府,其主要目的为游览北岳恒山,行前先游历大同府北阳和坡,并赋诗一首《游阳和坡》,之后便沿官道一路向南往恒山而去,途经瓮城驿站,留下一首《游恒山宿瓮城驿》:
莫向并州忆旧欢,
客身今夕过桑乾。
青松凛凛千年驳,
白火荧荧四壁寒。
南北穷交情乍好,
东西野语夜初阑。
斯游若待完婚嫁,
老死名山未许看。
从诗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瓮城口驿站千年青松林立,生态环境极佳;虽然时值暮秋,塞北屋中“白火荧荧”,然仍感四壁寒彻,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袁中道此番游历的盎然兴致。诗中以“南北穷交”及“东西野语”两句,突出表现当时瓮城口驿站该是客堂林立人流众多,大有汇聚“五湖四海”宾客之气概。由此亦可推断,瓮城口驿站在明朝时大约该有一座古城,抑或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镇。
与瓮城口相距不远的云州区杜庄乡落阵营,俗称吕家大院,这座传统村落,呈“凹”字形,藏风聚气,犹如一个聚宝盆,村西的御河和村南的桑干河像两条玉带将其环抱,南有睡佛山隔河俯瞰,北有采凉山远眺。根据地形地势特点整体规划设计,街道布局依阴阳八卦,景观安排应北斗星辰,可谓天地人和。
“前院圈牛马,顶上糊泥巴;后院住人家,屋上盖青瓦”,这是一般农家大院的模样。吕家大院超凡脱俗,是高规格的仿皇宫式大院。吕家大院建筑于清朝光绪年间,而吕氏家族的兴旺发迹可追溯到清乾隆时期。
乾隆末年,吕氏传人吕庆精明能干,饱读诗书,他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十分重视后代培养。吕庆七个孙子中,有两个出类拔萃,一个叫吕瑭,走仕途之路,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恩科出仕,历任石膏井盐提举、云南孔阳州知州、河南大府诰授三品,封中议大夫,是清宣统皇帝经筵侍讲官李殿林的老师。另一个叫吕宝,步经商之道,从经营油坊做起,直到将其做成名牌产品,形成油料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吕家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拨专款准在吕氏家乡落阵营兴建仿皇宫式大院。据说,吕家大院用了13年时间才建成,足见其工程之浩大,建筑工艺之精细。
吕家大院可谓华北大院文化的精品之一,它与晋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以及天津杨柳青的石家大院等有着迥然不同的建造风格和文化内涵。我的大学老师张奋先生是落阵营人,他对家乡满怀深情,也做过深入的研究。他说,作为吕家大院后期建筑部分的“庆字巷”,由六个“三进三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四合院构成,由东向西顺地形走势排列,呈龙蛇蜿蜒之状。各院门楼造型各异,均建有级数不等的石台阶,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动感。台阶两旁有高耸的旗杆和威严的石狮,尤显吕家当时政治经济地位显赫。所有院落均以黑色火成岩为基础,墙体由三砖(滚砖、表砖、方砖)砌成,屋顶用四瓦(板瓦、筒瓦、猫头瓦、滴水瓦)镶盖,屋脊以六兽砖雕缀饰,其中的张嘴铁脚兽造型张扬,耐人寻味。各四合院内,石雕、砖雕、木雕、绘画作品随处可见,堪为雕绘艺术宝库。有几个院建有照壁,砖雕图案多以教育家人勤奋耕读为主题,画面既有人物,又有花草鸟兽,形象生动逼真。有的配有诗文,如“荆树开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又如“碧桐茂蔚荫高轩,又见凌晨喜鹊喧,借问仙禽何所报,祯祥早已兆三元”。
据传,最初建造西阁楼时,楼上有两尊塑像,一为吕尚姜子牙,坐东朝西;一为吕岩吕洞宾,坐西朝东,显然是吕家人塑造的崇拜偶像或曰保护神。西阁楼于1965年拆除,1975年在原址上建起砖混结构的“跃进门”。村子当街建有“庙院”,每逢节庆日或农闲时,村里便“唱大戏”,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等多位晋剧名角都在庙院的戏台上为村民做过精彩表演。“庙院合一”,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为人们提供娱乐场所,更重要的在于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忠、孝、礼、义、信”等方面的教育。
庙院东端,有一条穿村而过的道路,人们叫城道路,意思是直通大同城的道路,其实可以南通京津冀鲁豫,北达蒙古俄罗斯。道路两侧有油坊、胶坊、缸坊(造酒)、粉坊、豆腐坊等各种作坊,有粮铺、肉铺、饭铺、杂货铺等各类商铺,还有客栈、货栈等,在此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车水马龙,听到驼铃声声。
据考究,落阵营当年是一座军屯。我国古代屯田分军屯、民屯、商屯三种。辽金时期,统治者为了镇压和防备被占据者的反抗,军屯遍布各地。元代幅员辽阔,各卫、行省皆兴屯田。明代的军屯实行兵民合一,不仅保证了军役来源,也使军需粮供有了保障。落阵营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设立军屯的条件得天独厚,军屯实行军事编制,将士们集体兴修水利,打埂造田,从而形成连片耕种的规模。落阵营御河东岸5000多亩旱涝保收良田历史悠久,绝非一年一度、一家一户而能为之,应当是历朝历代军屯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