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具有历史、科研价值的遗存。而中国长城不仅仅是历史遗存下的古代建筑,它还包含了军事、政治、民族、地理、文化等等的历史信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大同长城保护公益人袁建琴,在保护长城的坚守中,绽放出了属于她的美。
近年来,致力于大同长城保护的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会长袁建琴,其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给予深度报道,她也被人们用“最美长城卫士”“行走在山脊上的女人”“嫁给长城的人”等带着敬意的称谓来形容。(见7月25日《大同日报》)
我市境内现存长城约493公里,其中汉代、北魏、北齐等早期长城有150公里,内外明代长城343公里,长年风雨的侵蚀,加上人为因素,这些长城大部分已成残垣断壁。就是这绵延数百公里的长城,延伸出了袁建琴那一份保护长城的坚守与担当。不是在大同长城沿线,就是在去往大同长城沿线的路上,大同长城脚下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泱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巍巍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从历史走来的古都大同,经历了千百年来的纷繁演进,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地带的大同,留下了华夏民族发展与融合的清晰印记,而大同境内数百公里的长城,便是大同历史的亲历者,默默地讲述着大同文化的厚重、昭示着大同文化的独特,让大同的历史变得更充盈、生动。袁建琴在坚守中积极推进长城文物的保护,也努力在全社会唤起保护大同长城的合力,这也是长城情怀的汲取与释放。
怀揣着对历史、对文物的敬畏之心、珍爱之情,于保护长城的坚守中绽放出的美,也正在助力大同长城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