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醉心酿酒事业数十载的黄道伟

刘昌印

  前一段时间,我看望了原大同市酒厂总工程师黄道伟,86岁的他仍充满着活力,谈论起酒厂过往的那些事,他除了略显激动,还记忆犹新,滔滔不绝能一口气把酒厂的历史从头说到尾。他是大同市酒厂建厂初期的元老,1979年被评定为高级工程师,是1992年山西省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黄道伟个头不高,满口湖北口音,1955年,他从广州糖酒工业学校一毕业就分配到了大同市酒厂工作。那时候,市酒厂刚建厂3年,性格耿直的他怀着对党、对祖国的满腔热忱,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状态。上世纪60年代初,市酒厂承揽硼砂的加工,每一批加工好的硼砂必须化验合格后才能出口,当时周边只有内蒙古集宁商检局才能化验。他积极报名承担这项任务,有时误了乘坐火车时间就骑自行车往返200多公里。上世纪70年代初市酒厂上啤酒项目时,他翻阅大量资料并请教有关单位人员,潜心研制出以青铜为蜗轮、钢铁为蜗杆、能上下调节的蜗轮减速机。同时在分离麦汁的过滤板上(6毫米厚的铜板),他和一名维修工花了4个月的时间,用电钻打了24万个孔眼。上世纪80年代初,他被提拔为市酒厂的总工程师、第一副厂长。

  在领导岗位上,黄道伟处处严于律己,从不以权谋私。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分管技改工作,有人提着装满钱的大提包上他家,并说,“黄总,只要您点头同意把工程给我,不仅这些钱归您,而且我还会陆续给您。”他笑了笑说,“你找错人了,我是总工程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绝对不能乱来。”黄道伟一生光明磊落,忠诚党的事业。

  黄道伟从事酿酒技术工作50多年,把全部精力都奉献在酿酒事业上,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酒厂生产的啤酒一度时期受市场同类产品的冲击,不仅销量萎缩,而且价位也上不去,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影响。黄道伟心急如焚,他跑青岛去北京,最后在五星啤酒厂生产技术科看到了干啤的生产报表,他喜出望外,回厂后立即组织科研团队搞研发。产品配方是企业的高度机密,没有捷径,只有研发。“干”,就是不甜的意思,要想研发出低糖含量的啤酒,必须在发酵过程中用酵母把糖分分解掉。黄道伟决定提高发酵度,从50度提高到70度。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那时普通啤酒售价每瓶1元左右,云冈干啤酒一上市每瓶售价1.3元以上,市酒厂日产近5万瓶啤酒。此项新技术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大同市首届“科技重奖”。

  黄道伟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名冠三晋。1964年至1965年,受山西省轻工厅委派,他主持太原酒厂白酒试点,研究利用生香酵母提高白酒香味,在全国首创生香酵母浅盘培养工艺,该项成果在山西省“六曲香”等白酒工艺中一直沿用至今并广泛推广。同时,他在国家食品行业权威性杂志《中国食品工业》发表了论文《生香酵母菌的浅盘培养》,在全国酿酒行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黄道伟抓科研新技术总是盯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云冈啤酒在市场上越来越供不应求,但由于发酵生产能力的限制,无法扩大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他组织科研团队力克难关,采取薄板冷却器倒酒,把高温快速变成低温,在不影响啤酒质量的前提下,加速啤酒的成熟,使啤酒发酵的周期大大缩短,当年增产啤酒3200吨。该科研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立足本地资源,在全国首创“黍米干啤”,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优秀新产品奖”。上世纪90年代末,他被聘为朔州啤酒厂总工程师、厂五人领导组成员,又首创“芦荟啤酒”,成为市场销售的一大亮点和企业销售利润的主要增长点。

  黄道伟退休后,老当益壮,为云啤集团分立改制的大同云冈白酒有限责任公司(现大同云冈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传承了老厂白酒、黄酒老品牌而欣喜不已,经常为该公司提高酿酒技术工艺水平发挥余热。

  (《大同工业史》编纂办公室供稿,欢迎社会各界赐稿,来稿请发至平城书院邮箱:pcsy22@163.com)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公告
   第04版:云冈副刊
秋风有信
大泉山上唱新歌
远方的童年
水墨山峦
秋天的色彩
头头是道(寓言四则)
醉心酿酒事业数十载的黄道伟
大同工业·那些难忘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