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锦秀) 9月24日,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进入实地调查阶段近两个月,普查队伍坚持“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工作原则,严格遵循详尽的普查工作计划、既定标准和技术要求,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多措并举高质高效推进普查工作。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从2023年11月开始,我市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文物资源底数,助力建设文化强市。今年5月,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及野外试点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四普”各项工作任务按计划有序推进,全市以县区为基本单元,市、县两级联合组建了10支普查队伍,确保普查结果全面客观反映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整体状况。
为确保“四普”工作有力推进,提高普查效率和质量,市文物局为10支普查队发放了笔记本电脑、打印机、RTK测绘仪、无人机、存储设备、普查工具包等工作设备,为实地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8月5日,10支文物普查队全部进驻各县区工作岗位,在县区“四普”办的配合下开始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四普”实地调查阶段全面启动。白天,普查人员深入到乡镇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运用无人机、数码相机、RTK等设备进行勘查、拍照、测量、定位等,对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和登记,晚上加班熬夜在实地调查文物现状基础上,结合“三普”资料等,对文物的位置、保护级别、使用及保存现状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实,核定文物本体边界,绘制文物平面图等各类图纸,准确将信息录入,及时总结工作成果、复盘核对数据资料,做到“应录尽录、应保尽保”,普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据悉,我市共有“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222处,其中古建筑1279处,古遗址150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19处,古墓葬192处,石窟寺及石刻26处,其他4处。实地普查前,市、县普查办均面向社会发布了征集新发现文物线索的公告,结合“三普”后新公布文物、历史建筑等名录,目前共掌握新发现文物线索140余条。截至目前,全市已复查“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71处,调查新发现文物2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