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把相遇写进春秋

许 玮
2004年作者在云冈石窟留影

  说来惭愧,我是在21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走进云冈石窟。

  土生土长的大同人,谁不知道云冈石窟啊!它是中外游客来同旅游的首选之地,更是我们大同人的骄傲和自豪。作为1500多年前北魏王朝留在塞北大地上的艺术瑰宝,云冈石窟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尤其是2001年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更是蜚声海内外。

  然而,年少时的我,只知云冈其名,未见云冈真容。

  2004年夏,在太原上大学的我和弟弟回大同度暑假。我俩在省城见了一些世面,但回到塞北故乡,反而觉得亲切了许多。一个周末,父亲提议,带我俩出去转转。去哪里呢?一想,云冈石窟这样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都没去过,还提什么他乡的名山胜地!父亲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在老师的组织下,去云冈石窟参观过,成年后又多次去过,这回主要是想带我俩看看,于是,我们决定去一趟云冈。

  那个时候的云冈,村和镇紧挨着石窟,景区面积很小,而大佛面对的,便是村人的院落,挤挤挨挨,有些杂乱。千百年的朝代更迭和岁月变迁,使得北魏时云冈的盛况早已不可见,只留下了东西绵延1公里的石窟群,还有山前山后聚成的大小村庄。然而,因为云冈石窟的知名度,来此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有国内游客,更有国外游客,都陶醉于满山的石佛。大家看雕塑、品历史,感叹大同拥有这么一座辉煌的艺术宝库。

  那会儿,在我心中,云冈就是“石佛”的代言。

  父亲买了门票,带我和弟弟拾级而上,从山门缓缓进入云冈景区。那时,父亲50岁,年富力强,游兴大发,而我俩还享受了学生票半价的优惠。举目望去,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近在咫尺的云冈石窟,这就是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雕刻艺术宝库!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又都是那么陌生,可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同人,我怎么就没想着早一点来参观呢!

  两座气势雄伟的楼阁矗立在眼前,淡蓝色琉璃瓦,在晴空下泛着夺目的光泽,单这两座楼阁就先将我震撼,更不要说隐在楼阁后面的洞窟了。然而,因为历史知识的欠缺,加之对佛教了解的贫乏,我们只是兴冲冲地端详着石窟里的一尊尊雕像: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完整,有的残损,有的庄严,有的慈祥,有的带着色彩,有的是石头的本色,却都叫不来名儿,说不来是什么神佛,不知道雕刻它们的缘由,更不知道所要呈现的意境,但我的心灵确实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既震撼于古人的伟大,也震撼它们能够保存下来的不易。

  初见云冈的人,心头似乎都有“震撼”二字。

  忘了在哪个洞窟,我见到一尊雕像,乍一看,慈眉善目,面带微笑,细看,却是面目狰狞,凶悍无比,而且,头顶发型怪异,手里握着柄钢叉,环顾两壁,竟然是一样的雕刻,可谓左右对称。细细凝眸,云冈石壁的雕刻,大都是左右对称、题材相仿,有的确实带着颜色,是淡淡的红,经岁月洗礼,留下一抹芳华,令人仰望,也令人遐想。

  我问父亲那个雕像叫什么,他也说不来,只一个劲儿地夸古人的伟大高妙,但蕴含其中的深邃历史,我们都不懂,而对于遥远的北魏王朝,也仅限于过去课本上学过的一些知识。历史是什么?时间是什么?满山的石佛,因何横空出世、脱胎换骨?云冈石窟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在我21岁的夏天,轰然罩在了心头,而谜底的寻找,有待于我今后的成长和历练。

  在第20窟露天大佛前,我们不约而同表现出了惊讶——这就是平时在电视上见到的那尊大佛,不止电视上,邮票、挂历、明信片、云冈门票,都印有这尊佛,目光炯炯,嘴角微翘,不言不语,却胜过千言万语。所有的中外游人,参观云冈石窟的落脚点,都在这尊大佛前。我不知道这佛有多高多大,单看那垂肩的双耳,便让我深深地震撼,更遑论他绝世的威严与慈蔼、端庄与平和。

  那时,我们还没有手机,父亲用照相机,给我和弟弟每人也在露天大佛前拍了照,留作纪念。这就是我与云冈石窟最初的相遇。

  我把在云冈拍的照片悉心保存,对这座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念念不忘,进而拿起笔,尝试着描摹心中的圣地。我想把相遇云冈的故事写下来,慢慢读懂大佛,慢慢走进历史的纵深,而我在《大同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寂寞云冈》。当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时,我感到的是自己初次走进云冈时的无知。

  参加工作后,我有更多机会走进云冈,去的次数多了,对它的认识便一点点加深,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21岁那年头一次与云冈相遇。我越觉得它伟大,就越想了解它,但没有对历史的了解,怎能读懂云冈这部“大书”,而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是绝不可能抵达信仰的高度!

  北魏、云冈,我们的相遇,才刚刚开始。

  2020年,也是一个夏天,在初次相遇云冈十多年后,我竟有幸成为云冈石窟的一名兼职讲解员,而此时的云冈景区,经过了“凤凰涅槃”,发生了巨变。过去拥挤的村庄和民房搬迁了,震耳欲聋的拉煤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湖水荡漾、芦苇摇曳、花草繁盛、杨柳依依,还有北魏风格的重重殿堂。山门前的骆驼也不见了,曾经,它们脖子上挂着的铃铛,叮叮当当地呼应着历史的悠远。如今,那清脆的铃铛声,早已被山门前的晨钟暮鼓所取代,梵音袅袅,唯有时间亘古不变。

  为了给游客讲好云冈故事,我从零学起,大量翻看关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的书籍,想尽可能接近一个真实的云冈、一个真实的北魏,还给云冈石窟写过一首歌词《一眼千年》。然而,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对云冈已经了解,在古人营造的瑰丽的艺术宝库前,我们都是怀着探求欲的学生,只有把一次一次相遇的故事,写进春秋,记在心间,才会长怀敬畏。

  山将不朽,佛亦长存,我与云冈相遇的故事还将继续。

 
     标题导航
~~~——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小记
~~~云冈研究院安委会召开专题会议
~~~许 玮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理论
   第08版:走进云冈
打开“石窟走廊”的学术通道
筑牢安全防线 强化综合保障
把相遇写进春秋
北魏时期的天宫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