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民主凝聚人民力量 以法治护航改革发展

  □ 本报记者 郑苗苗

  在全省率先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以“民声”定“民生”,让“实在事”变“心坎事”;创新性将大会发言和全会开幕式合并进行,以“民声”助发展,让“金点子”变“金招牌”;法检两院纷纷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举措,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以“法盾”促发展,让“愿担当”变“善担当”……

  一项项便民利企的措施、一声声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数据,勾勒出大同75载民主法治护航发展之变。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推进法治大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改革发展凝聚强大力量、夯实法治基础。

  着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力量

  “通过!”在2024年3月24日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市人大代表票决出市政府2024年10项民生实事项目。这是继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后,第6年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群众提、代表点、政府办、人大督”的实践模式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小区供热、企业贷款难、农村人居环境差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民主”定“民生”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市人大常委会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化主任会议成员联系县区、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积极推进民主立法,持续织好民生监督网,扎实建好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不断丰富。

  市人大常委会树好开门立法理念,推动人大代表深度参与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不断提高地方性法规立法质量。近年来,充分发挥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聘请20名法律专家,建立立法研究咨询制度,成立人大代表法制专业小组,提升立法专业化水平;通过全链条民主立法方式,先后制定了大同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

  大局之所向,民生之所盼,人大监督之所在。市人大常委会为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鼓与呼,为“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谋与思,为深耕“四大赛道”推与督,听取审议相关事项,开展调查研究和执法检查,凝聚发展合力;围绕食品安全、社保养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常规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点对点”开展调研,“小切口”开展监督,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

  “有问题,找代表;有意见,来联络站。”目前,云州区黄花产业界人大代表联络站等一批人大代表联络站,已成为社情民意的“信息台”、化解矛盾的“解压阀”、凝心聚力的“连心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打造“大道致远、同心联民”代表联络站工作品牌,不断完善发展县乡142个代表联络站、380个联络点,切实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累计接待群众1.6万余人次,听取意见7700余条,使得人大工作全过程都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民声民意。

  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 以协商民主助推改革发展

  “建议在精准制定具体操作举措上求突破,围绕‘四大赛道’,树立以链式思维抓产业发展、塑造全新产业生态的新思维、新理念……”今年3月,(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在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常占库作了大会发言。在历届市政协会议上,委员们作出的大会发言都是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大会发言也成为民主协商的“金招牌”。

  近年来,市政协深耕专责主业,形成以政协全会协商为龙头、常委会协商为重点、月度协商为常态、远程协商为补充的协商格局。不仅紧扣全市中心工作、重大部署,打造了大会发言这个“金招牌”,也积极开展专题常委会议协商,搭建专题议政“大平台”;创新协商民主“新模式”,建立月度协商座谈会制度,通过“小切口”研究“大问题”,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注重质量至上,严格审查立案,突出督办实效,做实提案工作。5年来,共征集提案1805件,其中立案1413件,所立提案回复率为100%。精选出81件重点提案交由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认领办理,党政一把手领办督办重点提案在全省开创先河,提升了提案办理实效。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同样是人民政协履职的重要形式。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了一批高质量社情民意信息。5年来,编辑、上报全国政协、省政协和市委、市政府信息2058篇,560条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和省政协采用,信息工作连续多年在全国政协信息联系点中名列前茅。

  政协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委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平城区委员工作室召集旅游发展领域委员协商形成的社情民意《迎接“十一”假期旅游高峰期 让古城更加火起来》,助力古城内公共设施迅速完善,为游客提供了便利……近年来,市政协联合各级政协建立起了一批展现委员风采、发挥委员作用的委员工作室。目前,市级已建成13个委员工作室,各县区建成84个委员工作室,2023年各级政协通过委员工作室开展活动328次,为全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质量推进法治大同建设,  用法治护航人民群众幸福

  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立足大同法治建设实际,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推进法治大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大同,立法先行!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立法数量大幅增加、立法体系日趋完备。特别是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制定或修订《大同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条例》《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等,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时,健全人大立法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小切口”立法,出台《大同土林保护条例》《大同火山群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截至目前,从第八届到第十六届,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05件,其中修改91件(次),废止35件;共作出决议决定134件,废止2件,为我市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法治服务保障、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近年来,围绕法治保障发展,我市做了大量工作。202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搭好惠企纾困服务桥梁;2023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创“60-67890(企业服务一拨就灵)帮代办”联通联办机制,打造“一同办”大同模式;2024年,加强涉企法律服务,开通涉企行政复议调解“绿色通道”……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特别是今年,首次开展各县(区)法治政府透明度调查,对政务公开情况进行评估,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出台《大同市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不断提升行政执法质量;编制大同市2024年行政执法部门柔性执法清单等,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行政复议接待窗口等,深化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持续增强。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进“规范执行年”专项行动和“三晋执行利剑”攻坚行动,把一张张生效法律文书兑现成胜诉当事人的真金白银;在全省首家推出诉讼费减半预交制度,破解诉讼费“退费难”“退费慢”问题……近年来,我市司法工作亮点频频。司法系统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履行审判职责,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切实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法院系统持续深化审判监督管理,实现全员全案全过程监督;在全省首家出台《关于落实“阅核”制度的试行意见》,以“个案监管”强化“类案管控”……检察系统常态化开展业务数据分析研判、案件质量评查,促进程序、实体、数据“三大监管”深度融合……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回望大同民主法治建设历程,每一个脚步都值得铭记。我市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画出民主法治最大同心圆,护航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心齐则泰山移,法治兴则国昌盛。

  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在哪里,法治工作的目光就应当放在哪里;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哪里,法治工作就应该跟进到哪里!当前,大同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大有可为的关键阶段。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民主大同、法治大同建设,以民主凝聚人心力量,以法治护航改革发展,推动大同高质量发展“一路生花”。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海报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健康
   第08版:教育
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人道服务能力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人类和平 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真抓实干 久久为功 以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为实现“重振雄风、 再铸辉煌”宏伟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以民主凝聚人民力量 以法治护航改革发展
国庆假期我市消费市场火爆
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决赛即将举办
图片新闻
细节入手 让文旅服务更有温度
一线环卫工每日早餐补助标准提高到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