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承载着人类的文明,证明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起文物保护的意识,参与到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中去,让文物保护汇聚成全民共识。
日前,有媒体报道,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10支普查队伍进驻各县区,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目前共掌握新发现文物线索140余条,已复查“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71处,调查新发现文物30余处。
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相关通知,从去年11月开始,我市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文物,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空间的载体,大同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建,都是一篇文章,它们融入了匠心、注入了灵感,跨越了历史长河,共同讲述着古都大同的厚重历史、独特文化。我市“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为3222处,其中古建筑1279处、古遗址1502处,这些文物都是穿越时空留在云中大地上的宝贵遗产,文物古建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美、中国传统建筑美,也是让世人认识大同、了解大同最生动的元素。今年,我市古建游持续火爆的背后,也更加证明了文物古建具有的无可比拟的美、存在的无与伦比的魅力。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进行的过程中,“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理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解大同历史、重视大同文化、保护大同文物的意识,在自身做到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要对他人的不文明及损坏文物的行为给予提醒和制止,汇聚全民共识,让古都大同的历史文化在时代的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