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这“六个坚持”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结晶和成功经验,又为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好“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不断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就拥有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科学理论指导,确保了改革更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直接关系到改革性质和发展方向,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举旗定向的统领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将改革进行到底所面对的任务更重、困难更多、风险更大,更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掌稳改革之舵、领航改革之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为人民所支持、所拥护、所认同,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改革创新的不竭源泉。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决定》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守正,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由此,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之正,有助于在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不离经叛道、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国强必霸的歪路,坚定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机活力。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必然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这需要提出新理念、探索新办法、创造新成果、实现新突破,助推全社会活力的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使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创新局面。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只有既做得到“守正”,又始终坚持“创新”,才能找准改革方向、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点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不断创新重要制度,《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指明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向。创新重要制度,旨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有利于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充分发挥根本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顶层决定性、全局统领性作用,更好发挥基本制度的基础支撑性、全域覆盖性作用,持续发挥重要制度的规范约束性、保障促进性作用,以显著制度优势、强大制度效能,不断提升中国之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写好的两篇大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同,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有效推进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先行抓好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以法治规范改革、促进改革、护航改革。
《决定》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决定》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改革要求,许多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编撰以及相关授权、批准等工作,需要不断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必须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国防军队、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法治建设的重点难点,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以改革推动法治、完善法治、提升法治。
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系统观念是我们党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面对各种两难、多难问题和既要、又要的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多重因素约束下追求效果最优的动态过程,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
《决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启示我们需要以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谋划和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个系统过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衔接,处理好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更好关联与耦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决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整体视野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提出了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放眼全局谋划改革的系统思维、把握长远推进改革的战略思维。由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
总之,“六个坚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总结。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着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稳步前进,保障和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
(作者系大同市委讲师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