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 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柴常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既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又通过改革加强和完善法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举措,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深化立法领域改革,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则是提高立法质量,实现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在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方面,《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要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统筹立改废释纂,不断提高立法质量。要紧紧围绕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提高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要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推动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关键词。行政执法是政府实施法律法规、履行法定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我国大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

  《决定》就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包括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等等。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旨在加强法治协调和指挥管理,切实解决执法真空、管理漏洞和推诿扯皮等问题;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需尽快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比较完善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健全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理顺监督工作机制,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提高执法监督能力;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要进一步加强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保证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决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举措,包括要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要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要完善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完善国家赔偿制度;要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推动执法司法权力规范高效行使;要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制度,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加强人权执法司法保障,等等。这为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公信,破除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提出了重要指针和根本依据。

  四、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社会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要改进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完善普法责任制,深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创新普法方法手段,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积极推动涉外法治建设,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涉外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对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等一系列改革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涉外法治工作指明了实施路径。

  (作者单位:大同市委讲师团)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深刻把握“六个坚持”原则 在改革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 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