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大同,诗意地栖居

高霞

  前几天翻看相册,有一张老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是1997年的夏天,爸爸抱着刚刚四岁半的我,他左膀挎着照相机,侧倚在简陋的门楼旁,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片,双眼微眯,神情似乎有点落寞,还有点忧郁。

  照片上的背景是原大同煤矿集团书法家钱世孝老先生居住在原矿务局和平街的一处院落门楼,我爷爷奶奶所住的新建路与这处门楼相毗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平街到处都是平房连片。有的人家在矮矮的院墙当中开个口子,三根树干一搭,弄个活动的木栅栏就是门了。不甘心要这种“柴门”的,就立座门楼,门楼大多是用土坯砌的,顶上还长着谷草。我爷爷奶奶是1971年搬到新建路平房的。我出生以后,幼儿时期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那里承载着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那时,父母工作忙,我整天跟着奶奶。还记得奶奶家屋后有一片空地,零星种着几簇大波花,几段深红,几段浅红。夏天开得好的时候,会招来蝴蝶、蜜蜂……

  我在奶奶家每天早睡早起,跟着她清淡饮食,浇花,打扫居室,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故事,仿佛所有的日子都成了素年锦时。

  清晨一睁开眼睛,最幸福的莫过于蹲在奶奶家的平房小院里刷牙洗脸,风柔柔地轻抚着我的脸庞,花香送来甜蜜清芬,天蓝蓝的,云淡淡的。吃了饭,就和隔壁的小姐姐一起玩泥巴、掏鸡窝、捉迷藏,那是我学龄前的乐园。

  后来,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加上环境恶化,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1997年初,当时分管和平街八路新建路区域的原大同矿务局第一工程处决定将此地平房整片拆迁。得知这个消息,我们一家喜忧参半,爷爷奶奶毕竟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了,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晨昏往事,旧平房虽简陋残旧却温馨可爱。

  一年后,爷爷奶奶住进了新建的福园小区,小区内楼房林立,道路平直,树木郁郁葱葱。在这里,我度过了快乐的小学时代、中学时代,每天中午放学,我几乎都要来奶奶家吃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听着奶奶絮叨着“环境变好了,路也宽了,出门买东西还方便……”可见,奶奶对新建的小区很满意。

  再后来,大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同以御河为轴线,西边恢复古城的历史风貌,东边推动现代化城市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

  2017年夏天,我回到家乡大同工作,在我眼里,大同已然是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历史文化名城。徜徉在古城墙、四牌楼、五龙巷、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置身新街景与古院落中,恍惚重现北魏京华千年烟云,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味文化的魅力。

  大同住宅从小户型到大型别墅,能够多元化满足从首次购房到改善型住房的各种需求,不仅住房环境日新月异,投资与升值空间也在不断增长。如今,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难题,人们更多考虑的是社区物业服务、商圈、学区等配套设施的齐备,对社区服务的新要求成为住房更高的需求。

  目前,我所在的单位就是一片高楼耸立的法式风格建筑的花园台地式住宅小区,以“居住人性化、环境生态化、建筑现代化、管理智能化”为设计理念,共有36栋楼68个单元3636户,还配套有幼儿园、小学。我每天上班穿梭于一幢幢高大的楼宇之间,感受着物业越来越人性化的服务,见证着业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欣喜于房屋历史沿革带来的时代流变。

  前段时间,我漫步古城,专门参观了善化寺、华严寺、法华寺等古刹,深刻感受到《诗经·小雅》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中国古建之美,不禁暗暗震撼与感动。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安居乐业的梦想,追溯最早的山洞、石室,到茅草屋、木构楼阁、平房、土窑,再到砖瓦房、钢筋混凝土筑牢的高楼大厦,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夙愿,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宜家之乐,我们一直行走在建造房屋、营造暖居、打造爱巢的路上。

  往事如烟,岁月不语,房屋的发展变迁已是沧海桑田,相信在人类的努力下,“诗意地栖居”会有更多可能性,未来可期!

 
     标题导航
~~~——市作家协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创作基地揭牌小记
~~~王小平 作
~~~马丙贵
~~~高霞
~~~左世海
~~~许海龙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携手培育高校校园文学之花
《天山情》(国画)
展现美丽画卷 感受大同巨变
在大同,诗意地栖居
走进唐家堡
古城新韵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