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乡间小道笔直宽阔,一户户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个个特色产业蓄势待发,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初冬时节,行走在云中大地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多姿多彩的优美田园风光,一个个更美丽更宜居更和谐的村庄,见证了我市近年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探索与实践,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铺展开来。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千万工程”经验在我市乡村不断被吸收、被丰富,全市上下对标更高、聚焦更好、锚定更优,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共同描绘令人向往的乡村未来。
顶层设计
统筹推进“千万工程”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市在全省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上努力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市委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建设和美乡村、推进农业赛道提速提效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动安排部署、科学精准指导、现场办公推动;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及时研究重点工作、重要安排,跟进落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把牢关键时间节点,常态多频调度……市委、市政府高点站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千万工程”,组建村庄规划、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六大工作专班,牵头推进落实重点任务。
今年,我市争取中央、省级资金9.5亿元,市级配套3.56亿元,创新性开展竞争性分配,形成奖优促干鲜明导向,撬动发展产业项目1071个。
产业支撑
拓宽强村富民道路
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成片,新风扑面而来……走进云州区坊城新村,处处印证着“和美乡村”之美。村内道路笔直宽阔,一户户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村东的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内,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黄花深加工,村里新建的设施大棚里,草莓和樱桃长势喜人,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带来了新希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最关键的是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近年来,我市锚定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任务和我市“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全面聚焦“6+2”农业赛道,以黄花、黄芪、设施农业、渔业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我市乡村遍地开花,构建起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部门获悉,今年全市粮食喜获丰收,总产预计可突破26亿斤,实现“十五连丰”,初步形成具有大同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特别是“北斗+智慧农业”试点取得成功,试点田玉米平均单产达2481斤,较去年提升333斤,增幅达15.5%,成为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速6.5%,全省排名第一。
在强基固本稳住稳粮保供基本盘的同时,我市持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做优做强:全市黄花种植面积达26万亩,开发出六大系列130余种黄花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全市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年采收量达1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达8.5亿元;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3.6万亩,“寿光模式”在我市加快复制推广;全市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67%,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13.4%……
城乡融合
乡村更有颜值内涵
初冬时节,走进天镇县玉泉镇滹沱店村,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通向每一户民宅,一根根灯杆上安装着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村里烟火气浓郁馥香……一位正在清理街道卫生的村民感慨地说:“人居环境整治太见效了,我们村由脏变净、由穷变富,环境美了,居住条件好了,村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良好宜居的环境既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近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先手棋”,坚持全域统筹、系统谋划,于细微处下功夫,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美化、公共服务优化,力争打好乡村振兴“漂亮仗”。
今年,我市全力打造30个精品示范村、270个提档升级村,常态化环境整治覆盖所有村;32个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5亿元。
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新改造农村户厕1100座,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中转站120座,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100%;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个,新增17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阳高县、浑源县、广灵县建成3个中心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96%……
随着一项项城乡融合工程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美起来了,生活更便利了。好环境会“说话”,不光引来了好项目,还带火了乡村游。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前废弃的土窑洞,如今变成现代民宿,田园风光尽显。在今年的“五一”“十一”假期,平城区马军营乡小石子村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在我市县区、乡镇,一个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和美乡村不断涌现。我市全力培育平城区小石子、天镇县李二口、阳高县镇边堡、云州区忘忧小镇等农文旅融合新地标,做足杏花、油菜花、芍药花、黄花等“花”文章,培育民宿、露营、研学基地等新业态……一处处“好风景”为农民带来了“好光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729元,增速7.7%,全省排名第一。
沃野披锦绣,乡村美如画。如今,全市上下正以“千万工程”为笔,描绘着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一幅幅乡村和美、村民富足、产业兴旺的幸福图景正在云中大地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