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峡
从管涔山出发
一路黄尘相伴,与土地密语
长出两岸茂盛的庄稼
来到大同盆地
二十里褐色火山熔岩
敞开温暖的怀抱
山水相拥,化作一条翻滚的乌龙
它们的情话
落在两岸对峙的悬崖上
长出氤氲的灌木
那叽叽喳喳的小鸟
一定是山水的孩子
流着,流着
河水逐年减少
直至乌龙滩露出满沟的黑石
它们是桑干河走动的脚
脚上沾着怀仁油菜的花香
一个正午,我看到一群黑色的蝴蝶
正绕着满沟的黑石飞
沟南的山桃花开了
当年顾炎武驻足寄情的白草(注)
已被春风吹绿
乌龙滩的黑石仿佛动了起来
一条河又要解冻启程
向东,向东
注释:顾炎武,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他在《重至大同》一诗中写道:“风吹白草桑干岸,月照黄沙盛乐城。”
壶流河(注)
对一条河的感情
莫过于广灵人
他们想让一条河放慢脚步
别出心裁,要把一条河
放入壶里,一股股流入广灵的农田
据说,从明洪武十六年至清光绪六年
五百年间,广灵县来了一百多外籍县令
他们身负皇恩,远走他乡
想让广灵风调雨顺
让一条河常年流淌
一次次建庙唱戏祈雨
往往盼来的是眼泪
前年,我在广灵水神堂
看到清朝广灵人,滴下的那滴泪
仍在流,冲开黑色石碑上凿刻的
大旱之年,城隍庙设厂放粥的日子:
“煮粥开放,就食者日增三千余人。”
广灵县衙门前
有两株两人合抱粗的槐树
我不知道,是不是当年县令所栽
但我知道,清朝咸丰七年
一个县令,让石匠把“禁伐林木”的告示
刻在一块黑色的石碑上
一块黑色的石碑
世世代代,发着绿色的警示
这个县令,当时也许不明白
一株树与降雨的关系
一株树与一条河的关系
但我知道,广灵县衙门前
那两株拔地参天的槐树
不知揽住多少云雨
流入壶流河
新中国成立
建水库,植杨柳
壶流河两岸烟雨氤氲
河水欢笑东流
秋分过后
广灵直峪口的山风
带着太阳的金色
没遮没拦,吹过直峪村、三间房村
来到壶流河
让一条东西流向的河
摇摆起来,步履蹒跚
直到摇摆成口小肚大的壶
在一条河的摇摆中
谷子溜圆
小米金黄
——“东方亮”成为历代皇家贡品
这几年,也走进寻常百姓家
注释:壶流河发源于山西广灵,流经河北蔚县、阳原县,注入桑干河,流入渤海。河身两岸上床阔、下床窄,其状如壶,以形取义而得名。
泥河湾,东方人类的故乡
1921年,一个蓝眼睛的外国人
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村
桑干河转弯处,拣起一片蔚蓝的湖(注)
自此一个偏僻山村的名字
走进世界考古学的天空:
泥河湾地层、泥河湾动物群、泥河湾遗址群
每一个名字都是闪烁的星星
阳原泥河湾博物馆长廊
悬挂着八位中外考古学家的画像
近百年来,他们率领一批批考古工作者
用铁铲,在泥河湾追踪着
中华远古人类的足迹
轻点,轻点
每一铲,都带着期盼
每一铲,都是深情的问候:
你们在哪里?
在泥河湾盆地西北
考古者找到了一群“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在茂密的森林中
将正在吃草的野马
用石球击倒,热乎乎的血映红了草地
在桑干河岸边的官厅村
考古者的铲声,惊跑了一群人
他们正用石锤加工小型的石器
石器撞击出的烟火味,还未消失
他们刚刚离去
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第一块铜板上
镌刻着他们的形象
在桑干河边的岑家湾村西南
考古者发现了草原猛犸象的脚印
沿着象的脚印
考古者找到一群聚餐的人
一头大象,被吃得只剩骨架
大概是铲声,惊动了这群人
慌忙中,他们把刮骨的刮削器
扔在大象的肋骨上
逃之夭夭
一切都那么真
一切都那么近
考古者与二百万年前的古人
只隔一层土
我们的祖先刚刚离去
——泥河湾东方人类的故乡
注释:1921年,法国传教士文森特来到泥河湾村传教,在村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贝壳、蚌类和哺乳动物化石。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同在中国传教的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和美国地质学家巴尓博。他们先后来到泥河湾村,拉开了外国专家研究泥河湾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