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厂,说的是大同机车厂,但是大家都喜欢叫它的代号“428”。
上世纪50年代末,我随父母从北京来到了大同机车厂,住的是咱厂生活区的楼房。
在过去几十年里,咱厂生活区是以楼房多、花草树木多、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及邻里和睦而有名,更有名的当然是咱厂那火车头,那时候当地人都觉得咱厂神奇得不得了,那年代火车头这产品谁不刮目相看啊!
那时咱厂孩子们也多,小学有两所,还有一所中学,学生全是厂里的职工子弟,中小学校都没有大门。学校放学以后,操场上都会有很多学生和大人做各种活动,当然最多的还是成群玩耍的孩子。
那时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都不高,家里大多还没有电视机,家电了不起有个“戏匣子”(收音机)。大家信息是对称的,相互之间生活学习和工作目标也一致,所以到处都体现出团结活泼的精气神。
那时咱厂的职工也都很年轻,年轻到头脑里根本没有退休这个概念。白天生活区基本上是安静的,因为大部分人都上学上班去了,适龄儿童和婴幼儿也都去了幼儿园、托儿所和厂内保育站,只有扫大街的工人拉着清洁车穿行于楼前楼后。中午和下午下班之后生活区才沸腾起来,家家生火做饭,时间上绝对统一。
那时工厂的上下班时间是,上午7点半到11点半,下午12点半到16点半,所以晚饭后很少有人待在家里,都会到街头巷尾来,有扎堆聊天的、遛街的、操场上活动的、下棋打牌的……厂工会、体协为安排好职工的文化生活那是颇费心思,一会儿组织篮球赛,一会儿又是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赛,今天放电影,明天搞汇演,业余文体活动接连不断,所以咱厂各体育团队都很出色,尤其足球队那是具有相当的水平。职工的业余文艺活动更是如火如荼,有话剧团、京剧团、评剧团,还有各单位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太热闹了!我往往是一吃完晚饭推门就往外跑,玩的地方太多了。
那时一到月末的礼拜天,总有居委会的大婶在楼下喊:“各家注意了,今天集体大扫除,请各家都出来打扫卫生了。”一会儿工夫各家都有人拿着扫帚或铁锹出来参加劳动了,那真是生活区的卫生人人有责。
那时外面人说起咱厂总有人说,你看人家“428”,住的都是楼房,不用挑水,家里还有厕所,不用出门倒脏水,街上没水没冰,多好啊……这时总有人抢白:“人家是造火车头的,一万多工人,亚洲第一厂,谁能比得了!”
那时咱厂职工工资也高,二级工月工资41块2毛3分,是省内的高薪单位。
那时咱厂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外地人多,生活方式也多样化,连穿衣戴帽都引领大同新潮流。就连咱那身工作服,市里人都稀罕得很,听说是就喜欢咱厂那劳动蓝,还有上衣左边那大红油印的厂名和铁路路徽。
那时咱厂标志性的东西很多,要说最具特色的应该说是咱厂的语言,在大同你一开口人家就知道你是“428”的人,因为咱厂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即协和式东北话,这种语言已然成为咱厂孩子们的母语,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只要你进入咱厂这个圈子,不说这种语言,你都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你说怪不怪!
那时咱厂职工医院刚刚建起就水准很高,科室齐全,大夫护士和职工家属也都很熟悉,因为大家都住在工厂生活区,既是一个单位又是街坊邻居,所以人们去咱医院看医生心里都很踏实,总感觉是咱自己的医院,大夫也都不是外人。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2000年前后,在这几十年当中,咱厂职工子弟基本都是在工厂职工医院里出生的。所以,当你畅谈人生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咱厂医院是你人生的起点,那些能叫出你爷爷奶奶和你父母名字的、接生你到这个世界来的医护阿姨,她们中不少人现在还住在咱厂的生活区里。
那时咱厂俱乐部也是生活篇里不可缺少的一笔。俱乐部利用率是很高的,各种会议、汇演、慰问演出都在这里进行,每月还要放映七八部电影。俱乐部每个月都会印发一张本月电影放映单,发到各车间单位,上面有片名、时间、地点、场次。那时的年轻人经常会三三两两结个伴去俱乐部看电影看节目,而且去之前无论谁都会刻意地整理一下自己的发型啊衣着啊,反正就是要打扮一下自己。每到那时候,俱乐部的门口一定会聚集很多青年男女,你看,有打闹的、嬉笑的、喊人的、找票的……年轻人那张扬、羞涩、甜蜜、懵懂、期待、引人注意的心理,在这儿都表现得一览无余,因为那个时候咱厂单身职工多呀,七八个单身宿舍楼,到处洋溢着年轻人的笑声和活泼的身影。“428”那时是真年轻啊!
咱厂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里养育了我们最少三代人。我们许多人从感情上真的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但事实是,我们这代人大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他们多数已植根外地,现在我们老了,所以也只能跟随着孩子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去生活,这也是不少人无奈的选择。但不管怎样,咱厂还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咱厂,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熟悉的面孔,还有亲切的乡音。
每次回来,望着咱厂的生活区,我都会深深地陷入久远的回忆,那熟悉的楼和树,那熟悉的街和路,那熟悉的人家和邻里,都还没有失去当年的模样。然而街坊里许多熟悉的老人已相继离世,不时让人心里产生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回想当年的街坊邻居,那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来自全国各地,在本地也都没有亲戚,所以大家都以邻为亲,相互关照,你借我酱油我还你陈醋,谁家偶尔做个变样的饭菜,也不忘给邻居送一份尝尝。我出门儿了你帮我看家,你有事儿我帮你照顾孩子。谁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大家都相互帮忙照应,这些事儿几乎每天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浓浓的亲情。
记得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同一层楼里,有六户人家是外地的老家,那一年过春节有三四户没回各自的老家,除夕那天,每家都做了几个菜端来我家,大家就在我家过了个年。那天晚上真是热闹啊!大家伙儿有抬桌子的、搬凳子的、摆盘子的、炒菜包饺子的……各家叔叔都给我买了鞭炮,足有八九包,当时我这个小孩子真是高兴得不得了……
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心里就不由得生出一种怀念之情。
今天,我们值得骄傲的是,同车公司在共和国的同行里,还是一支年富力强的劲旅!
咱厂,今天人们仍喜欢叫它的代号“428”,这个代号承载了我们珍贵的记忆,也是我们永远的情感挂牵。
(《大同工业史》编纂办公室供稿,欢迎社会各界赐稿,来稿请发至平城书院邮箱:pcsy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