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煤,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大同能源基地累计为国家贡献优质动力煤30多亿吨,其中凝结着大同百里煤海千千万万矿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1994年10月,全国煤炭工业著名英模塑像纪念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马六孩被列为首位。2009年,马六孩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25日,马六孩被国家追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马六孩1916年出生于大同市四老沟村一个贫困鞋匠的家里,8岁开始下煤窑背炭。1949年大同解放后,马六孩进入白洞矿当了矿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矿工。从山坡上的土窑洞搬入矿工宿舍,收入也增加了,他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
1949年8月,大同矿务局成立。面对旧中国留下来的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烂摊子,矿工们立即投入恢复生产、重建矿山的紧张劳动中。马六孩作为白洞矿掘进组长,创造了手工掘进日进2.08米的全国纪录,是定额(0.5米)的4倍。1950年,马六孩和大同化学厂的穆维潘被评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成为大同市涌现出的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
1950年10月,马六孩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会上,毛主席称赞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他还应邀参加了庆祝国庆晚会,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照片。
1950年12月,马六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大同矿务局调马六孩、连万禄到同家梁矿,成立了马连掘进组。马连掘进组调到同家梁矿大井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打通501通风巷。这是一条水巷,作业条件非常差,巷道里的积水没过了脚脖子,顶板上的水如连阴雨般不停地往下泻。那时候,矿上没有更衣室,工人们下井后找一块不太湿的地方把衣服换好,等干完活后再换上出井。出了井,被寒风一吹,棉袄、棉裤如盔甲一样箍在身上,脱都脱不下来,回家后围着火炉转着圈烤热才能脱下衣服。就这样,经过27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提前贯通了501通风巷,最高效率超过定额的66%。
1951年,马连掘进组首创双孔道循环作业法,并创煤巷月进318.71米的全国煤炭掘进最高纪录。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打炮看绽纹、拉槽从软面开口等工作法。马连掘进组还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先进操作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工友们。马六孩说,“我们一同改进生产技术,共同为国家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1951年7月10日,双孔道循环作业法在全局推广。11月,中央燃料工业部在全国各地煤矿推广马连掘进组的经验,从此,马连掘进组成为全国煤炭生产战线的一面红旗。
马六孩运用在矿工速成中学学到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带领团队不断创新。马连掘进组于1960年又创造了“深孔作业法”“运搬机械化法”“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这些先进操作技术,取得了月进1300多米的惊人成绩。他们不但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而且推广和创造了54项先进经验,培养出46名干部和大批技术工人。后来,这些先进经验被推广到京西、阳泉、峰峰、焦作、井陉等煤矿,推广后各地煤矿掘进速度在原来基础上普遍提高了2~3倍,最高提高了5.8倍。如京西城子矿推广后,日掘进速度35.7米,是推广前的3倍,不但解决了采掘矛盾,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
马六孩为新中国的煤炭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大同矿务局一等劳模”“山西省劳动模范”“煤炭部劳动模范”,是闻名遐迩的“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后,马六孩先后担任了大同矿务局工会副主席、大同市总工会副主席、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八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马六孩的心始终和矿工在一起。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总在矿上食堂、澡堂转悠,看看矿工是否满意,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积极帮助工人兄弟解决问题。每次看到他,矿工们从来不称职务,一张嘴就是“老马哥”“马大爷”。
马六孩1989年退居二线,1990年2月离休,1998年12月病逝,享年82岁。
历经70余载春秋,马连掘进组这面红旗仍然熠熠生辉。他们的光辉事迹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体现了忘我劳动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矿工砥砺前行。同家梁矿“马连掘进队”在跨越发展中继续书写着“马连品牌”的新纪录、新荣光。
(《大同工业史》编纂办公室供稿,欢迎社会各界赐稿,来稿请发至平城书院邮箱:pcsy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