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14338人志愿登记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

图为在缅怀纪念活动现场,参加活动人员向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献花。 本报记者 高燕摄

  本报讯 (记者 高燕) 为缅怀纪念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向社会公众传播“生命延续,大爱传递”理念,4月1日,我市举行“生命·希望”2025年全市人体器官及遗体捐献缅怀纪念活动。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我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达1.4万余人。

  人体器官捐献是挽救垂危生命、服务医学发展、弘扬人间大爱、彰显社会文明的高尚事业。近年来,市红十字会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不断完善捐献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截至目前,全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累计达14338人,实现遗体捐献7例、角膜等器官捐献71例,让8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213位器官衰竭终末期患者获得新生希望。

  此次活动由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大同大学红十字会主办,旨在追思、铭记我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弘扬正能量,引导社会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是日,我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内鲜花簇拥、哀思如潮,捐献者家属代表、爱心人士、志愿者、大同大学医学院代表等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默哀、鞠躬、献花,缅怀逝者。

  市红十字会呼吁,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投入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中来,广泛宣传捐献者事迹,积极营造有利于捐献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器官捐献这份生命赞礼惠及更多患者群体。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特稿
   第07版:文旅
   第08版:公益
天镇县“三端”发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两部门联合发布清明节祭扫工作通知
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清明节消费提示
图片新闻
市公交公司推出文旅服务“礼包”
本市将启动第37个爱国卫生月活动
我市14338人志愿登记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
以优质专业服务迎接游客
古城部分行道树彩灯垂落存隐患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