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主旨演讲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山西大学副校长、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杭侃。
杭侃说:“我几乎每年都会来大同,每次感觉都不一样。1993年第一次来大同,那时正下了场大雪,景色很美,但是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味儿,去云冈石窟调查时,煤烟滚滚的大车呼啸而过。如今这种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大同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我很感慨和欣喜。”
谈到云冈学,杭侃以导师宿白先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云冈石窟的文章为例,指出云冈石窟的重要性在学术界是公认的,而建设云冈学首先是因为研究对象的重要,而且能集中力量和资源从民族融合和云冈学角度去认识研究云冈文化。他认为,最好的保护是让全社会都能意识到文化的价值,文化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综合体,做云冈学研究,一方面要集中力量研究好,另一方面要宣传好。而云冈石窟本体及云冈模式影响下的北魏石窟,是云冈学研究的基础材料,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建构云冈学的学术基础。
关于文化如何赋能城市转型发展,杭侃认为,应该把云冈文化当成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有不可再生的特殊性,要把这种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是润物无声的,比如带朋友参观,激发他们了解云冈文化的兴趣,还能通过传统服饰文化给设计师以灵感启发,让云冈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云冈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将其融入到中小学研学活动中,通过规划游学线路进行文旅融合,从而助推经济增长。
本报记者 田雁 见习记者 张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