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心气旺,爱看各种绘画作品展览,从一张张宣纸中感知绘画的韵味。2020年,年份特殊,一切的运都在转动之中发生着变化,看画作的心气减少,多是闷在家里读书、喝茶、摆弄手机,几乎足不出户。
画家怀一先生回同,坐在一起聊天时,他谈到李尔山先生,并说邀大家一起坐坐。仰慕李尔山先生好多年,原因是几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工作室看到先生的多幅作品,朋友酷爱尔山先生作品,反复给我介绍。其实不用他介绍,往画作前一站,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做绘画的气场,什么叫做绘画的感染力。现在的绘画人,求外在的东西多一些,绘画内里的文化水准与外在的艺术审美并不通达。尔山先生恰恰是带着他的笔墨往凝重的地方进行虔诚的朝拜,那些作品给了我审美知觉的提升,记得当时傻傻地说了一句:噢,画还可以这么画?这是内心的叹服。两眼便盯着墙上的巨幅罗汉图和黑宣上的金彩牡丹,一刻也不忍移目。同时也猜想,画这样画的人,心里一定藏着一个不凡的宇宙。
那时落下希望与先生结识的心结,包括后来与王祥夫先生聚餐时,他也不止一次谈到李尔山先生。可能是机缘成熟,先是看画后见真人。见到尔山先生,果不所料,先生由内而外散发着通透的光芒,言谈举止平淡见奇,令人敬仰。酒桌上,先生酒喝得好,喝酒的速度与量把握得恰到好处,娓娓道来的言语也是走心入肺。吃罢饭,先生邀请大家去他的工作室喝茶,在先生的工作室里,我看到先生的画作,又是一番惊叹,当时就想到了一句佛语“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在念念的交织之中,先生的绘画显然是往上升腾的节制,往下藏神的底气,这是一种笔不争墨的绘画从容。先生幼年喜欢绘画,后来在怀仁上学时绘画中断,高中正赶上文革,理想的人生遇到困惑。后来先生又当了老师,闲暇时又开始画画,由国画改作油画,给村子里画毛主席像,给村民画油布、墙围。后来先生一路朝光,事业顺利,但先生一直在上下求索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径,他感觉于为官而言,自己更倾向于文字、绘画艺术的追求,苦苦思索之后,先生下了提前退休的决心。他的这个做法成就了他65岁成为知名画家的愿力。
对于尔山先生的画,我有三看。
一看先生绘画里的虚实,如果不读大量的史书,是不会有这种绘画的,比如先生的中印文化交流中的十幅作品,每一副作品里虚实转换的那种感觉,每一种色彩的运用都是运动与变化的实行。先生认为印度神话故事脱胎于中国文人画的绘画技术与风格,充满着东方的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救世、中庸之道、兼爱非攻等思想结合。我个人更感觉中国画是一种苍茫之气,是大宇宙的虚实关系。那些古印度的神话故事,经过先生的笔墨来描绘时,先生的笔就是绘画的筋骨,墨是流淌的血液,图则是气象的再现。瞬间,画作的生命力便于虚实之中诞生了,这种虚实的表达实属意境奇观。画作《神龟俱利摩》,一朵红莲有虚有实,虚如流动的气,实如凝成的形,给了绘画极具天赋的生命力,这种绘画真是心脑眼的修行场,不违逆中国水墨的生气,精神升腾墨不多泄,使绘画的神志深藏于内,喟叹之余,感觉传世的画作是藏在历史的精气神之中的。
二看先生画里的动与静。拿先生的四幅画作来讲,梅、兰、竹、菊,古代人画这种画时,是把写意蕴涵其中的,好像是一篇散文,呈现给你的是幽、静、雅、空。尔山先生则不,他是让鸟儿为画出声的,梅可以从自然中来,有属正之气,那么鸟儿就在呼唤,鸟儿的呼唤与嬉戏恰恰打开了绘画的沉闷与僵硬,给画呼之欲出的生机,真是让人叫绝。再看尔山先生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传统绘画中,青山是稳定的气势,挑战人的视觉,尔山先生则将他绘画中的山灵动起来,让人仿佛领略了巍巍大山几重境的生而神灵,而夕阳呢?避之有时,恬淡虚无,一抹光安而不惧地顺过来,一些披着银光的小生灵围绕着大山,落静起动自然恬阔,好一幅山水美境。
三看先生绘画里的强与弱。先生的绘画中,带着强烈的表达与喧嚣,如果让一幅作品形神俱旺,形态与构思必须完成很好的表达才能形成。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表达,不仅会削弱绘画的生动性,很可能会流俗,落入为画而画的桎梏。在与尔山先生的交流中,他说了一句话给我启发很大,“中国画是写出来的。”恰恰是这个“写”字,道出了先生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画家,更是一个专心求志做学问的人,这个“写”画,就给画增加了浓烈的往高拔的强和往里靠的弱,绘画也就有了“回家”之感,这个“家”是先生给他的绘画安的家,“家”舒不舒服,笔知道,墨知道,先生知道。在先生的绘画中,我反复揣摩两个字“强”“弱”,在我看来,艺术家的“用心”要比技法与手段更重要。潘天寿曾经说:“做一个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藏于胸中。”这句话是对先生绘画的最好诠释。
尔山先生超于其他画家的地方是他对于文史哲的通达,这种通达给他的画笔插上了翅膀,让他在笔墨中有了深邃与启智。
对先生的画,只感慨一句:笔不争墨万古空! 闫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