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穆
家长是否应该批改作业?连日来,这一话题再一次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热议。
说“再一次”,是因为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小小的作业已成为一个社会痛点,成为众多家长的心病。前些日子,有一则新闻上了热搜,说的是某地一位家长因不满教师布置任务愤然退出“家长群”,其中就包括无条件落实批改作业的要求。
家长究竟应不应该批改作业?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通常情况下,不管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应由老师批改,或组织学生互批互改老师进行审验,对于家庭作业,家长给予一定的监督、指导即可。
然而,越来越多的老师把批改家庭作业的任务推给家长,令好多家长苦不堪言却又不得不“从命”。一些家长苦叹:既要上班、照顾家庭,又要批改作业、做手工,三头六臂都不够用;有的作业连家长都不会做,又如何批改?还有的家长受文化水平所限,难以交差,更为纠结。
而在另一头,老师们常常也觉得很委屈:夹心饼干不好当,如果不布置作业,一旦孩子成绩落后,家长还不是怪老师?再说了,小孩子自觉性不强、自控能力差,让家长帮助帮助、监督监督、检查检查,不好吗?
我们不愿意也不能轻易质疑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动机,只是这种愈演愈烈的“常规任务”和刚性要求,事实上与想要的效果并不成正比,甚至常常引起不满、招致逆反而南辕北辙,也有悖素质教育的科学要求。
针对家庭作业衍生为“家长作业”的乱象,从2018年起,已有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广西、山西、陕西等十个省份教育部门出台文件“叫停”家长批改作业,有的地方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今年11月10日,辽宁省教育厅在其官网公布《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其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
小小的作业,缘何引发家校纠缠,以至教育主管部门发文件来叫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提倡“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有人提出家庭教育应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为主,家庭不能异化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然而,“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相差甚远。在分数是硬道理的当下,提高成绩仍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多少家长能“放心”地让孩子“自觉”学习?
此外,学校将家庭作业推给家长批改,背后也有一些现实原因。近年来一直呼吁给教师减负,但老师们的负担未减反增。有老师吐槽,每天被种种痕迹管理以及开会、迎检、填表等杂务牵扯了不少精力,批改作业的时间少得可怜,批了课堂作业就再没时间批改家庭作业了。
叫停家长批改作业,将这一任务交回老师,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不从根源上寻求突破,仅靠一纸禁令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只有建立起健康互动的家校关系,让老师和家长都主动承担应负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美好愿景。
我认为,家庭作业需要有,家长批改也可以有,但要把握好量与度。目前出现的不正常“作业”需要“改”,怎么“改”?当以有效巩固学生课业学习和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