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019年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灵丘县、云州区、云冈区分别作为中央、省、市级试点先行先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中,以常态长效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为抓手成为共识并着力推进,培育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出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基层凝聚力,提振了群众精气神。
变 化 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
多年来,大同公益达人张振山每天都要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则“志者同行,爱传天下”志愿者招募令。平日里,在大街小巷、网络平台或者驻天镇县贾家屯乡北冯窑村,总能看到他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身影:在街头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在网络上呼吁拒绝冷漠,在帮扶村扶贫济困……
目前在多家爱心公益组织任职的张振山说,改革开放之初,各种机构沿用“学雷锋、做好事”的方式年年开展活动,但往往流于形式化、短期化。直到1987年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开通,及至大同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同市学雷锋联组协会、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等志愿组织成立,我市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陆陆续续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
“每次去福利院或偏远农村搞志愿服务活动,我都要和孩子们一一拥抱。”张振山说,志愿服务对于自己是心灵的净化,他愿意以自己的坚持带给受助群体更多关爱。从起初局限于每年的“学雷锋日”到后来“有时间就做志愿者”的全民参与,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目的的公益事业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志愿服务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像张振山一样长期坚持做公益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了,志愿服务内容逐渐扩大为助残济贫、社区禁毒、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义诊服务、疫情防控、赛事服务等,形式也日趋多元化。此外,我市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志愿者,正以开放、自由的个性,真诚、感人的行动,默默奉献着。
“跨越空间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聚合点滴爱心,形成涓涓暖流。”张振山认为,网络志愿服务激发了爱心人士的公益热情,一定意义上,“互联网+”让志愿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规 范 实行志愿者“一张网”注册
“推进志愿者规范化注册是创建文明城市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依据《志愿服务条例》等法规要求,为推进志愿者网上实名注册工作,进一步壮大我市志愿者队伍,按照创建文明城市测评指标要求及创建“志愿之城”的实际需要,从2019年起,全市18类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全部实行“一张网”(中国志愿服务网——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
根据有关要求,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的13%以上,其中城市建成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的20%以上。同时,市文明办对18类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明确规范:党员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老年志愿服务、学生志愿服务、巾帼志愿服务、职工志愿服务、红十字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平安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科普志愿服务、普法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关爱山川河流志愿服务、服务百姓健康志愿服务、志愿助残阳光行动、精准扶贫志愿服务,要积极引导各行业、单位工作人员注册成为志愿者。
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山西省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及创建文明校园、申报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相关要求,全市已经实行“一张网”注册,凡大同市内的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无论之前在哪类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都要统一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
典 型 灵丘“3+N”模式打造样板
2019年2月,灵丘被确定为山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当年10月又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县。该县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大胆探索,全面推行“一个目标、两个抓手、三个到位、四个强化、五个融入、六个着力”的工作举措,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灵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勇探索、创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其中推行的“两个抓手”建出特色、显出成效。一是以基层所站和实践项目为抓手,实现“凡有乡村就有基层所站,凡有基层所站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二是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调动群众积极性,使文明实践成为自觉行动,开创“凡有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就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新局面。
灵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18个公共服务活动场所,建立了12个实践基地。各所站统筹综合文化站、卫生院、司法所、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资源,广泛设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在全县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阵地。同时,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和18支志愿服务队。各实践所站组建了“3+N”志愿服务队,“3”指的是党员、乡贤、巾帼志愿服务队,“N”指的是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
值得关注的是,灵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山水北泉”实景演出为龙头,唱响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引导农村文艺爱好者加入到当地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全县乡村成立了30多个农民志愿小剧团,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创排了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农村群众是舞台的主角,也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力军。去年,“山水北泉”实景演出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山西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趋 势 服务项目化常态化品牌化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如何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全市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者们用热情和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达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干”的良好社会效果。
成立于2009年的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都是志愿从事社会服务事业的各界青年和社会公众,随着我市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年志愿者队伍也迅速壮大。“对登记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都会结合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和志愿意向开展专业培训,合理分配服务项目,不定期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郭俊杰说,近年来,协会成员参与了一系列高规格的志愿活动和赛事服务保障,感召、带动、影响着更多人传递人间大爱和社会正能量。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通过建立完善机制,促使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品牌化,进而引导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全市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推进试点工作“深化拓展”“全面覆盖”。目前,平城区已建起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文明实践体系,乡(街道)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成立了三级志愿服务队255支,通过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创建,开展专业性强、领域广的志愿服务,形成城市核心功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新格局。
今年,我市将聚焦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万众归心的综合平台、汇聚民心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