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个纪念日去重游云冈,我以为这是别有趣意的一件事。因为对我来说以往无数次的参观云冈,使得我对云冈石窟的印象颇深,这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举世文明的石雕艺术宝库、5A级旅游景区就在我们大同,但之前无数次的造访,每每让我在引以为自豪的同时常为这里不尽如人意的自然环境感到忧虑。幸好,云冈的景区环境在一场古都文化复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来过这里的人们无不惊诧于这里景区环境的巨变,那就是绿色、环保的大云冈。这也正是我重游云冈所要看到的,我要从这个巨大变化中去体验绿色环保云冈大景区的魅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事摄影工作,云冈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正值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后不久,当时市政府正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实施较大规模的保护和修复云冈石窟的工程,我看到一座座石窟前搭起了高大的脚手架,随后一尊尊被风蚀和人为损坏的石雕佛像恢复了它原本的容貌,然而由于地理气候和毗邻矿区等原因,我发现云冈景区的环境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以至于许多来云冈参观的外地游客在对这座闻名世界的石雕艺术宝库赞叹之余却对这里的旅游环境不敢恭维,甚至有人发出了:“有历史,没文化”的感叹!其实我以为,这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中国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的云冈岂止是有它的历史,而更加有的是它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人们来到云冈要看什么?看的是国之瑰宝,世界之遗产,大同文化之名片;他们要看的是武周山南麓千仞壁立、巨石横垣中那石雕林立,蔚为大观的石窟群;他们要看的是石窟里那飞天艺术、乐舞雕刻的石雕画卷。而这些随着 “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新和谐”为思路的古都文化在大同的复兴而成为现实。
还记得第一次重游焕然一新的云冈时,除了看到各石窟得到了更好的修复和保护外,让我更惊诧的是云冈景区环境的巨大变化,如果不是清晰明了的指示牌指引,我这位“老游客”还真的找不到云冈的入口在哪里。距石窟群还有两里多地,我们便进入云冈景区东门,记忆中的这里原是晋华宫矿的工人新村,但远处一幅巨大的广告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告诉我这里已实现园林化建设了。在这里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一片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这是为纪念云冈石窟最早的开凿者北魏佛教高僧昙曜而修建的。宽阔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巨大的昙曜塑像,只见他手持凿具,凝视前方,似乎要把人们代入那古老浩大的工程当中。他身后的宗庙社稷、大雄宝殿排列有序颇具匠心,高大的浮雕石柱林立两侧,给人一种庄重古朴之感。寺庙雄踞武周山崖之下,与云冈石窟群相应成趣,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廊。佛塔高耸、古刹钟声,宝殿珠楼、红墙碧瓦、画栋雕梁,好似古朴典雅的仙山琼阁。武周山崖与古寺间一片人工湖把石窟群与寺庙群联系在一起,古寺和山体之间犹如环抱一滩春水,山崖上的林荫小峡中一大股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清泉从两边陡峭的山崖缝隙中惊涌而泄,转而形成层层叠叠的小瀑布,如缕缕银丝飞流直下泄入湖中。湖边雕廊水榭,亭台楼阁,水光倒影,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游弋着几条中国龙造型的小船,时而慢慢地划过巨大的拱形桥洞,给人一种雅逸和心旷神怡的感觉,好一个青山绿水、湖光山色的绝好去处。
站在石窟群下,俯瞰云冈大景区,一众古建筑群隐藏在一片绿海之中,浓绿如黛的松林和青翠欲滴的杨柳交织在一起深浅相宜,微风拂过,摇曳的绿荫中偶尔会露出古寺那琉璃瓦顶,恰是点缀在绿海中的艳丽花朵。回首仰望武周山崖,山坡上青松翠柏、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绿波万顷。特别是那翡翠般碧绿的塔松,一株株像撑开的雨伞,层层叠叠覆盖着石窟的崖前坡后,使整个景区在绿荫覆盖之中。
我以为,一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之所以有影响,不仅仅在于他向人们所展示的珍贵史迹,还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这种美不仅来自它的内在美而且还要来自包括环境在内的外在美。一种体现绿色环保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打造出的一定是人性化的旅游环境。我喜欢云冈石窟那刀法娴熟佛传雕刻,更喜欢云冈景区的绿色环保,当那气势磅礴,浑厚纯朴的云冈石窟有绿树环绕,画阁朱楼的陪衬的时候,石窟中那正襟危坐、栩栩如生的佛像,那载歌载舞、神采飞扬的飞天,那怀抱琵笆、悠然自得的乐伎,那击鼓敲钟、威武肃穆的力士们则会显得更加有灵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