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治理校外培训乱象众望所归

  7月30日,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通知,从即日起,全市所有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一律停止线下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大同晚报》8月4日)

  这一政令在波诡云谲的校外培训市场激起涟漪,也给社会公众的悬疑一个响亮的回答。

  近年来,校外培训班快速扩张,各种机构铺天盖地,授课内容五花八门,招生对象不断拓展,生源从中学生、小学生直到学龄前儿童,形式从临考备考变成常规补习,从课后补变成超前学。

  不少孩子前脚走出学校大门,后脚便进了辅导班的教室,晚上一对一、周末加强班、寒暑假提前学……有人戏称“课余时间、节假日,不在培训班里坐着,就在去培训班的路上”。

  是什么让很多孩子对校外培训趋之若鹜?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跟风。

  那么,这股风是谁吹起来的?说起来很复杂,但也有迹可寻。

  最早的校外培训是课余补习,限于小规模、家庭式,收费也不高,参与者多为基础薄弱、成绩较差的一些学生。平心而论,这对中小学生强化功课学习、弥补学科短板、提高学业成绩挺有帮助。不成想,越来越多的孩子青睐这样的“小灶”,越来越多的家长生怕自家孩子落于人后,也竭力鼓动或逼迫孩子加入其中。

  此风滥刮,是某些在职教师和教培机构导致的。

  因为市场需求大,一些教师便发挥其职务的便利性,利用假期、双休日或日常的业余时间办班招生,甚至强制或变相强制所教学生参加,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如何无法定论,但组织者大赚特赚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也吸引了更多教师乐此不疲。

  教培机构更是瞅准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垂涎这个巨大的蛋糕。一些机构为了广揽业务,不惜违背政策法规,无视教育规律、科学理念,夸大宣传做噱头,虚假诱导抢生源,巧立名目乱收费,不正当竞争搅市场……及至一些社会资本也卷入其中,经营这项“风生水起”的生意。

  在教培机构的大肆渲染中,在资本市场的疯狂裹挟下,好多学生从自愿到被自愿,好多家长从主动跟从到被动跟风,孩子被练成“做题机器”,家长被逼成“提款机”。

  校外培训大出风头,种种乱象愈演愈烈,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难题,其危害性有目共睹。尤其是培训机构的种种营销行为,制造紧张情绪,刺激教育焦虑,对基础教育造成极大生态危害,使得功利教育观大行其道,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恶性教育竞争,必须从根本上予以祛除。

  为此,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快速响应、积极落实,社会振奋,全民欣慰。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全面排查、大力整治,校外培训乱象必将得到彻底清理,“双减”定会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松绑,让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回归清澈。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
   第04版:经济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同看奥运
   第07版:同看奥运
   第08版:微视野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时事综合
   第11版:时事综合
   第12版:时事综合
   第13版:财经
   第14版:楼市大观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治理校外培训乱象众望所归
重点场所决不能 成为“失守地带”
“闹”心
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