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字媒体盘点2021年艺术行业时,列出了“数字艺术”“重启”“线上”“拓展”“破纪录”“艺术新地标”等10个关键词。阐释“艺术新地标”时说,“经过了近10年的建设,香港M+博物馆终于在2021年11月正式开馆。”M+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现、诠释20及21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空间。
“艺术新地标”词条下还出现了包括大同市美术馆在内的几个场馆和街区,涉及苏州博物馆西馆、青岛西海美术馆、成都市美术馆新馆、杭州天目里美术馆、北京南池子美术馆、天津海河美术馆、博乐德艺术中心、今潮8弄、天津K11select。
由此可以看出大同市美术馆在2021年产生的影响不限于大同和大同观众,而是具有了超越区域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艺术对于城市绝对不是附庸风雅,艺术场馆于城市绝对不是装点门面,艺术场馆亦非建设好就了事而是需要精心运营——艺术在助力城市发展。
从社会公平和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现代社会,艺术同教育、健康一样是公众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中国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时,公众对文化需求就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2021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还是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艺术现象,包括媒体总结的“艺术新地标”。我想,大同人在回顾2021年全市的艺术场馆及活动时,无疑也会首选大同市美术馆——既来自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来自展览的魅力。
在当代中国,艺术已经走出供人仰视甚至膜拜的阶段,而是不断融入公众的生活、融入城市的肌理,并且在不断提升着公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魅力。来到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里的奎星楼街,漫步其中会被道路两旁墙壁上各种创意涂鸦吸引,这里是吃货聚集的地盘更是文艺小清新扎堆的地方。有人总结,如果说成都的东郊记忆是一个创意文艺地,那么奎星楼街就是更加精致文艺的小巷子。在这条古老的传统街巷里,明堂创意工作区的A区与B区风生水起,展览、讲座、沙龙、研讨会、音乐演出、创意市集等四季举办。正是艺术让这条老街道有别于附近的宽窄巷子,正是文艺气质让一条网红美食街变得更优雅、更年轻,最终烟火气与艺术氛围相辅相成凝聚成一个城市的独特符号。
我们的城市也在不断加大建设力度,无论是古城保护与修复还是其他区县的拓展与提质,可以说其未来都离不开艺术因素的助力。尤其是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艺术城市等理念与实践,已经让公众对城市与艺术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期待。如是,艺术助力城市发展的功效显然更容易显现。国内城市20多年来的公共艺术发展历程也是滋养城市的过程,从园艺、水体、雕塑、壁画、城市设施到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光电烟火等,不断丰富着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也塑造着城市形象和气质,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创新、助力城市发展。
例如这些年来各地举办的或现代或传统公共光影艺术,都在以当代化的审美实现着讲述城市故事、彰显城市魅力的功能,助力城市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杭州G20峰会期间的钱江新城灯光秀,配合大型音乐、自然山水、人文、建筑等元素,呈现了一幅“中国气派、江南韵味”的画卷。青岛上合峰会举办期间的灯光秀,则以全城联动的方式将海滨城市打造得流光溢彩,向世界展现了“塑山海景观、展历史建筑、显城市肌理、创文化活动”的生机与活力。大同多年来以古城墙为舞台呈现的传统灯会光影,让巍峨的城墙成为光影的长龙,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大古都夜色里独特的魅力和文旅价值。从更高层面看,所有的这些城市光影艺术都在展现神州气象、书写中国骄傲。
艺术助力城市发展,艺术代言城市文化。告别2021年,阅读过媒体关于艺术行业的年度盘点、回顾一个个艺术现象,我们需要的是再出发,让艺术进一步植根公众与城市,让艺术与烟火气深度融合,在生活层面、社会层面、经济层面产生更多更大影响,进而逐步打造成城市“唯一性”的丰碑。
□ 霜枫酒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