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拉开了整治资产管理业务乱象的帷幕。根据相关规定,资管新规过渡期已于2021年年底结束,2022年1月1日起,银行理财、普通债券、信托不得保本保息,不得刚性兑付。
从资管新规实施过渡期不难看出,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逐步压缩,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不断提升。新规之下,投资者该如何调整自己的“钱袋子”呢?
记者搜索多家银行的官网已经看不到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影子了,多家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保本”产品已全部清零。随后,记者随机查看了几家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有类似“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不等于实际收益”的提示。此外,记者还发现,除了保本理财没了,90天以内的短期理财也不见踪迹。对此,资管新规中是这样表述的:“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
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打破刚兑,买理财产品“躺赢”的时代已经结束,购买任何理财产品,都需要投资者自负盈亏。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尽快转变对“保本”的固有认知,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并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产品。
保守型投资者。这类投资者注重获得相对确定的投资回报,但不追求高收益。可以重点关注国债、大额存单这类虽然收益较低,但安全性较高的产品。
稳健型投资者。这类投资者对风险的关注要大于对收益的关注,希望在较低风险下获取稳健的收益。可以重点关注政信类项目(政信定融、政信信托等)。
激进型投资者。这类投资者在投资中注重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投资时间较长,可以重点关注股票、基金、股权投资等高收益回报项目。
业内人士提醒,无论在何种投资环境中,为最大限度保证资金安全,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都需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了解所投资资产标的风险状况,主动学习理财知识,具备专业经验,让手中的资金增值。 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