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阶前忘忧草,乃作贵金花。1月14日,记者走进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感受到黄花种植户唐万的“蜜糖生活”。
忆起过去的光景,61岁的唐万感慨良多。他说:“把高粱、玉米、谷子、黍子种了个遍,也只能解决温饱。一盘黄糕、一碟酸菜是最常见的饭菜,可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没饱饭’,常常连孩子上学的钱也凑不出来。”
“做啥也挣不下个钱,这可咋办呀?”唐万心里没底。
就在唐万一筹莫展时,云州区开始号召大规模种植黄花。唐家堡村种黄花有600年的历史了,原来都是家家一亩两亩地种,再种得多了,一是井少,水不够;二是收下也卖不出去。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新栽黄花有补贴,黄花种到哪里井就打到哪里,规模大了,福建、广东的客商都来村收购,销路也不愁了。
伸出五指,不如攥紧拳头。看到种黄花有“钱”途,唐万下定决心回归老本行,打定主意扩大黄花种植面积。
“后来政府又出台了黄花自然灾害保险,我想这可是瞌睡给枕头的好事,买保险签合同,还向科技人员学新技术,到了采摘季,盛产期的黄花一亩竟卖了八千块钱,这是种啥都比不了的。”老唐笑得合不拢嘴,“跟着政策走才能发家致富!”
周围的其他黄花种植户也纷纷说:“今年黄花更好,价格高涨,一斤鲜菜最高卖到两块八,关键是市场形成了,摘下鲜菜地头就能卖,不用去蒸呀晒呀的,节省了一半人工,又能多种几亩。”
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施伟告诉记者,全村现有黄花4200亩,人均近3亩,去年行情喜人,亩均增收1500元,仅黄花一项全村人均收入11600元。全村在册412户,其中一半在市里或县城买了楼房,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买了汽车。
采访结束时,唐万和记者分享他的喜悦,说现在的唐家堡变成了“糖”家堡,村民的日子比糖还甜。
本报记者 杨榕刘
牛铃奏凯贺稔岁,虎步追春踏新程。
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每个人心中都有充实和快慰,满怀梦想与期望。
新春新感觉,新岁新希望。浓浓年味中,本报记者再度踏上“新春走基层”的采访之路,展现云中大地的新气象、新成效、新作为,反映我们身边的新风貌、新变化、新鲜事,分享一个个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大同的追梦人的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敬请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