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是怪,越是早年的事情越是记得清楚。最近,突然就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某天下午的一个场景。那时候城区六小是在大同城靠近西北角的一片顶低洼的地方。我的邻居阿姨在那所学校里当语文老师,我当时有六七岁吧,似乎还没有上学,所以才能有空在六小的孩子上课的时间里到他们教室门前玩耍。学生一定是在写作文吧,清楚地听见教室里一位学生问:“老师,‘缓一缓’的‘缓’咋写?”这位女老师说:“你就写‘休息’。”那意思很明白,认为“缓”是土话,或者根本写不出,至少也是不应该出现在作文中的。其实,这个方言词是可以写得出来的,就是“缓”。
大同方言,表示“休息”的意思以单音词来说就是“缓”,双音词也可以说“歇缓”。“歇缓”是个同义复音词,就是说其中的“歇”和“缓”意思相同。缓的本义是宽大、宽松的意思,有权威字书的解释为证:“懻,或省作缓。绰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韵书《广韵》的解释很相近,“缓,舒也。”(宋·陈彭年、丘雍等《大宋重修广韵》)“绰”“舒”都是宽裕的意思。所以,又可以引申出“怠慢”“宽恕”的意思。比如“缓怠”——缓慢松懈,拖延怠忽;“缓留”——缓慢迟钝。比如“缓决”——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缓狱——宽缓刑狱。大同话的“休息”之义,也是由此引申出来的。
大同方言中,作短暂的休息叫“缓一缓”;较长时间的休息也可以用这个词,比如“你再缓上他两三天”“一了儿缓上他三个月”,这里的“一了儿”是干脆的意思。
总之,大同话中的“缓”乃至“歇缓”、“缓歇”等都是可以写得出来的。 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