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同人的麻糖情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同,每进腊月总能看见卖麻糖的小贩。他们肩上挑着担子,担子两端各系一个大竹篾,竹篾上盖着簸箕。这个样子,足以吸引所有孩子的眼球,因为孩子们都知道,簸箕里有一大块白色的美味麻糖。

  竹篾里,麻糖上搭着白色的纱布,纱布上扣着一杆秤。小贩慢悠悠地走着,左手持一个形状弯曲如U形、一端刀口扁平磨得锋利的凿子,右手捏着小锤,边走边吆喝:“卖麻糖,卖麻糖……”伴随着吆喝声,还有“叮叮当”的声响,很有节奏感。正因如此,麻糖又被称作“叮叮糖”。

  那时候的麻糖,是一种用玉米芽、麦芽发酵熬制而成的糖,颜色白中带黄,如果制作得足够好,也有白如雪的。

  当听见“叮叮当”的声响,大家就知道卖麻糖的来了。许多人围上去,大多数是孩子。“我买两分钱的!”“我买五分钱的!”小贩不慌不忙地放下担子,嘴里说着:“不急不急,慢慢来,都有的!”然后打开簸箕,拿出小钉锤和弯头凿子,将凿子的刃口放在大块的麻糖上,右手用小钉锤有规律地敲击凿子的弯曲处,用力短促而均匀,麻糖便随着敲击慢慢分离。再如法炮制,将敲下来的麻糖分离成大拇指般的小块,用纸包起来,过秤、收钱。遇上是熟客,小贩即使称足了斤两,也会再随手相送一小块,算是“优惠酬宾”。

  当年,麻糖的种类颇多,形状也不一。

  其中“黑麻糖”(实际是棕黄色),也叫作“饧”,小孩儿叫“糖饧”或“饧棒儿”,是用小米熬去渣而成糖稀,再熬使其变稠发硬,即谓“米饧”或叫“糖饧”,一般是拉成指头粗的圆棒,切成一节一节的。有时拉成扁条,内灌赤糖心儿,则叫“灌心儿”麻糖。将饧趁热蘸上莜面反复抻拉,直至洁白,即为“白麻糖”,甘甜、酥脆。根据拉成的形状,分为“栈板”麻糖、“圪棒儿”麻糖和“坨子”麻糖。有的糖坊将麻糖擀碎、上糖、加玫瑰、再加上青红丝,便是较为高级的“灌馅”麻糖……

  当年,大同城制麻糖最出名的要数云路街的刘糖坊,听说糖坊常年雇工就有20多人,赶在腊月前夕又临时增雇帮工十余人,伙计多是青壮年,踩压拉制的麻糖胚子劲道有弹性,成品一看就是千拉百踩。

  现如今,不仅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前后,大同人都能吃到麻糖,平时超市时常有销售,街面也能偶遇到小贩叫卖,但那品种和味道似乎和从前的大相径庭,也许是我们的生活比麻糖还甜的缘故!

  刘印军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综合
   第04版:时事综合
   第05版:奥前奏
   第06版:档案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印象大同
平城旧曾谙之念念不忘(三)
休息曰“缓”
大同人的麻糖情结
随手拍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