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甘肃天水籍作家叶梓的《陇味儿》,我常常有一种错觉,仿佛不是单纯在读一本美食散记,而是跟着他,在赴一场时光的逆旅、生命的回望与洗礼。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腊八粥也好,黄米糕、炮仗肉也好,浆水面、清水扁食也罢,这些以最乡野朴素的食材烹煮出来的美食,之所以让人觉着亲近、欢喜,我想就是接地气。一个人的肠胃也好,内心也好,接纳最简净的东西,就最轻盈舒坦。越来越喜欢朴素的饭食,“朴素”两个字用在食物上真好,不过分索取、铺张,懂得谦卑和尊敬。朴素饭食,朴于一蔬一饭,素于简洁烹饪,在简洁里保留食物最纯真的味道。纯真,对于敬重食物的人而言,亦宛如初恋般,让其孜孜好逑。
读《陇味儿》中的“吃一年”,不觉莞尔。从春天的槐芽开始,到“头茬韭芽二锅面、地衣,绿油油吃一遍;吃到夏天冒着热气清热退火的杏茶,清炒辣椒;到秋天的核桃丸子、松子鸡;再到冬天暖暖的羊肉锅子……一年,也就这样凡俗地过去了。”“不时,不食”,于作者,这些无疑是他出生成长的北方应季食物。年年轮回,候着节气,将这些最具特色的食物吃一遍,一年就算圆满过去了。这好比我们南方人,春天一到来就期盼着吃椿芽炒鸡蛋、清明前后的竹笋;馋端午节的粽子、夏天的莲蓬和小龙虾;秋天的桂花糕、月饼、螃蟹;冬天的火锅、饺子汤圆、年糕……一年又一年,山长水远,把清爽与绵长,朴素与寻常完美结合成一道白月清风般的旖旎“食”光。虽然现如今有些东西四时都有,但终归是觉着应时应季吃才对路子。应时之味,方是无上至宝。
汪曾祺先生曾说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习俗,中国人的质朴与智慧无不体现在日常的烟火之中。大部分人将对亲人、对生活的挚爱与热忱倾注于热腾腾的一日三餐中,食物是生命里最好的慰藉。中国人懂吃、爱吃、会吃,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从来不乏美食家,不乏美食美篇。叶梓的《陇味儿》,正如他在前言中写道,这是一本“怀乡之作”,是居于南方的他“一次纸上返乡”,是他一个人的“追忆逝水年华”。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有故乡天水的风情风俗,有他的故交亲朋与芸芸众生,有他异乡天空下或悲或喜的记忆。食物最能传递一个地方的精神和气质。从天水、陇南、定西、兰州、甘南到河西走廊;从浆水面、搅团、荞面油圈圈、拉面、羊肉筏子到炒炮,跨域很大。而个中的滋味、个中的情怀来来去去不过是“家乡味儿”,契合书名《陇味儿》中的“味儿”二字。漫长的岁月里,家乡的美食贯穿我们的成长,乡味也渐渐刻入了我们的灵魂和故土、乡亲夹杂在一起。
人间至味是寻常,我想叶梓的《陇味儿》就是想给我们这样一种指引:在朴素的食物当中,在城市的灯火通明处,一次次瞭望生命的来路去路,珍惜一粥一饭,用心体味,生活总是有滋有味的。 选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