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永固陵边雀呼春

□ 崔莉英

  “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着……”这是北魏冯太后留给后世唯一的诗歌,且这首歌还进入大乐系列,用于朝贺、燕享。虽然史书记载冯氏也曾作《劝诫歌》三百章和《皇诰》十八篇等,却没有留下来,只这三句的《青台歌》因录入《太平御览》一书中才得以流传后世。年年陵边春草绿,年年陵边雀呼春,因了《青台歌》,也引起后人到方山上寻找青台的热情。

  可以想象得到,千年前的那一日,阳光煦暖,合适出游,太后冯氏巡幸方山,带着宫中的六宫粉黛,领着少年皇帝拓跋宏和一干臣僚,登上了位于方山北侧的金河府青台,设宴置酒嬉戏,难得出宫的宫娥嫔妃们对满山满坡的野花着迷,纷纷跑出去采摘嬉戏,并相互为对方头上插花,有的还将花儿编成花环戴在脖颈上,而鸟儿们也飞来飞去。酒兴正浓的太后冯氏,置身于青台上,望着外面的风景,触景生情,便作《青台歌》:“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着……”众臣忙着唱和,现场一派喜乐融融的氛围。

  在方山的行宫宴乐行乐是太后冯氏晚年乐此不疲的事,《魏书·皇后列传》中也曾记有太后冯氏的宴乐情景:“太后曾与高祖幸灵泉池,燕群臣及藩国使人、诸方渠帅,各令为其方舞。高祖帅群臣上寿,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群臣各言其志,于是和歌者九十人。”从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得出帝后其乐融融,太后寿诞上一个作歌一个唱和。

  《太平御览》说金河府青台在方山北五里的地方。《洛阳伽蓝记·景明寺》中也有关于青台的记载:“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看来青台不是个专门的称谓,是装饰成青色的楼台。想来方山周围有多处可供皇后游赏的行宫。那时节,祖孙经常赴方山巡幸,在冯氏眼中,景色秀美的方山是一块福地,方山东眺纥真山,西面临河,灵泉宫可供游乐,灵泉池可以泛舟。

  太后冯氏还将自己的陵寝选在方山之巅,孝文皇帝下令让太后驾前宠臣王遇负责开建永固石室,并修建了思远佛寺、御路等陵园配套设施,太和十四年(490年)冯氏故去,她把一干侄女提前安排在孝文帝身边把持后宫,她把孙子孝文帝调教或既可担大任且也识礼数,平日事事向她请示。冯氏故去后,孝文帝还曾要循古制守三年之孝,被大臣们制止才作罢。《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十五年“秋七月乙丑,谒永固陵,规建寿陵。”在太后冯氏故去的第二年,孝文帝赴永固陵祭拜,并规建了自己的寿陵,后世称为万年堂,两个陵寝相距不远,百年之后,在那个世界依然可以晨起虚寒问暖。

  青台的雀在飞,想来在太后冯氏眼中,青台的雀是快乐的,就像那些“缘山采花额颈着”的宫中嫔妃,但是她没想过,那些个采花的嫔妃是否艳羡那些自由飞翔的青台雀,也没问问她作歌尽情唱和的少年皇帝拓跋宏看到青台雀的感受。

  那雀儿在不同人的心里,该是不同的样子。正如平城在不同的人眼中也是不同的样子。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南人王肃北奔投魏,他曾写下一首《悲平城》诗,描写了他眼中的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想来在孝文皇帝眼中,方山和方山周围的山是冷硬的,那青台的雀也该像候鸟那样自由迁徙,一如时人所唱的谣谚“纥真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宋人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说“白登山,在纥真山北十里。”本土学者认为纥真山是方山东面的采凉山。事实上,在太后冯氏故去后拓跋宏就不愿再做青台雀,他要“飞去生乐处”。他一面不动声色按照往常的计划在平城“经始明堂,改营太庙”,又一面排兵布阵北伐柔然,还不忘每年拜谒永固陵。太和十七年还在朝堂上通过占卜决定是否要出征南伐,一切似乎是按部就班的样子,只是满朝文武鲜有人知皇帝玩了个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的把戏。迁都后,他给百官说了一个堂而皇之的迁都理由,那就是平城太苦寒。《资治通鉴》载: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在年少的皇帝拓跋宏眼中,平城是苦寒之地,准确地说平城是他的伤心之地,他的心该是冷凉悲苦的。在他的成长中是没有亲情的,母亲因他立为太子,依祖制被杀,父亲拓跋弘成为太上皇且长住于崇光宫参禅,有一天却莫名其妙地驾崩于永安殿。而五岁就成为皇帝的拓跋宏,得学会虚与委蛇、狡黠和隐忍这些宫斗谋略才能得以顺利成长,想来青台的花开得再繁盛也开不到他心里,青台的鸟儿叫得再动听,也得像纥真山头的鸟儿一样会被冻死,这些薄凉的人生经历笃定了他南迁的决心。事实上,迁都后的拓跋宏是一去不回,只留下方山上一大一小两个坟冢晨昏相对,任青台的鸟儿们飞来飞去。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综合
   第04版:时事综合
   第05版:时事综合
   第06版:档案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印象大同
永固陵边雀呼春
三镇总督王崇古与他的晋商家族
御河湾小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