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曲终而人不散

  2016年9月13日,为纪念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重新亮相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新闻报道,北大年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近乎痴狂的热情,票很快就被排起长队的同学们领光。

  2005年,为推广昆曲艺术,台湾作家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惊艳亮相。有北大学生观后感慨,“这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和没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2009年秋天,“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成功启动,昆曲首次走进当代北大课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明代汤显祖以一部《牡丹亭》名垂艺术史,这部爱情作品在震撼人心之际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并且让流传历史已超过600年的昆曲拥有了一部跨越时空、对话中外的伟大作品。

  昆曲是典型的民族文化融合艺术之一,不仅包容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将文学、舞蹈、美术、演唱、杂技等集于一身,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之一。不过昆曲也像其他传统戏剧样式一样面临着传承、发展的挑战。2004年,由白先勇带领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问世。这一创新之作如一缕清风,为当时处于萎靡状态下的传统戏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使昆曲艺术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活力。尤其是青春版《牡丹亭》瞄准社会剧院和学校剧场的双向市场,齐头并进开启全国巡演,一时间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白先勇曾说,这部剧在全国各个大学巡回演出,“从来没有演过昆曲的,都是几千几千学生看,看了以后都非常非常兴奋,他们发觉中国传统文化原来这样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的表现是这样的动人、这样的含蓄、这样的深刻。”让白先勇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昆曲的美学、昆曲中的情感,现在的青年学生都接受了。”

  2022年9月17日,由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联合主办的“传承与传播: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东南大学举行。新闻报道,当年以“昆曲义工”之力推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白先勇通过视频发言,他回顾了青春版《牡丹亭》制作契机和十几年来传播传承之路,也表达了自己对昆曲前途依然存在危机的担忧,并呼吁能有更多人接力加入“昆曲义工”和传统文化传播的队伍中来。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历程证明了一部传统戏剧的生命力,说明了戏曲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同时也提醒人们,一部作品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一个剧种的安然无事。《牡丹亭》能够促使一部分人从现代文化快餐中跳出来,重新关注、认识、欣赏传统文化、古典艺术,对于今天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对于传统戏剧的创作、表演者也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或如《牡丹亭》的题记“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传统戏剧未必就是“博物馆艺术”,关键是当代人如何传承与出新,而不是任其生生死死。

  回顾青春版《牡丹亭》走红与成为昆曲的“代言人”,可以看出伟大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兼容具有很大可能。青春版《牡丹亭》延续了昆曲的细腻、柔美和梦幻,同时将昆曲的高雅放大,向观众建构了一个超越现实又符合情绪逻辑的世外桃源,使生活在喧嚣尘世里的人们静下心来欣赏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力。

  在文化复兴的时代大潮中,青春版《牡丹亭》唤醒了公众文化基因与传统艺术的内在关联,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民族艺术传统与当下社会、文化的重构过程中,《牡丹亭》等经典作品具有不断“新生”的潜力。因此,当我们纪念汤显祖、关注白先勇的创新时,理应进一步深入认识海量的古代戏剧文化遗产,感恩古代剧作家在艺术、美学、思想上的创造力和历史贡献,破解民族经典作品背后的文化密码,进而探索传承创新的当代方法。

  在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突破400场之时回望1922年,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吴梅将昆曲的种子带到南京高校,他不仅在大学的讲台上讲授昆曲,还组织学生成立了“潜社”,学习词曲创作,盛极一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吴梅同样将昆曲带入校园。从1922年到2022年,昆曲在这些高校薪火相传,而且扩展到更多的学校。此时此际,祈愿更多的城市有更多元的力量、更多的活动,探索包括传统戏剧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曲终而人不散,新作次第出。 

  □  霜枫酒红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
   第04版:民生热线
   第05版:主题策划
   第06版:时事综合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美食
   第13版:食趣
   第14版:九龙壁艺苑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曲终而人不散
《决胜零距离》 尽显军武本色
纪录片与时代互为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