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纪录片与时代互为见证

  近年来,围绕主题主线,中国纪录片涌现出一批重大题材作品,既有宏大叙事的宣教型纪录片,也有借助纪实美学描述社会巨变的作品,它们诠释国家意识形态,反映历史进程,展现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社会现实纪录片贴近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捕捉,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的社会风貌。《生门》《乡村里的中国》《零零后》《棒!少年》《三矿》《人间世》《出山记》《高考》《希望的田野》《地层深处》《重返红旗渠》等全方位描摹中国社会现实。

  人文历史纪录片植根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掬水月在手》以壁画、碑文、器物来呈现诗词的意蕴,叶嘉莹先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古典诗词交相辉映,影片获得将近800万的票房,同时也彰显了影片的审美魅力。《九零后》采用亲历者视角,以西南联大师生的回忆为主线连接群体命运与国家命运。

  地域文化纪录片依然蓬勃发展,《河西走廊》《五大道》《城门几丈高》等地域文化纪录片大多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制作精良,为传播地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然纪录片关注生物多样性,不仅记录动植物于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生长和生活,也传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第三极》《雪豹》《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蔚蓝之境》《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纪录片或以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象,或以空灵且深厚的意象,探索技术美学迭代带来的自然世界新体验。

  在类型化方面,《舌尖上的中国》开创了美食纪录片新类型,影响深远。《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六百年》等开创了文博纪录片的新面向;《超级工程》《军工记忆》《大国重器》《创新中国》《大工告成》关注新时代中国工程、建设、制造等方面的成就,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工程科技类纪录片。

  值得一提的是,抗疫纪录片彰显了其独特的社会效应。疫情初期,《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以第一视角切入,在真实感和现场感中传递疫情现场故事,及时为公众带来心理上的慰藉。《2020春天纪事》《武汉日夜》《金银潭实拍80天》等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以医患、家属和志愿者为拍摄对象,借助这些小人物体察人性,解读疫情带给人们的苦痛遭际。

  十年来,中国纪录片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纪实美学、戏剧美学和技术美学的基本构型,并在美学流变中,营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美学新潮。技术对纪录片影响是全方位的,拓展了纪录片的边界。特别是航拍技术、数字动画、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纪录片注入了新的美学奇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采用高速摄影、水下摄影等技术将植物生命力展现出来,《风味人间》运用显微摄影增强了食物的感官冲击,《航拍中国》全面升级航拍技术,以俯瞰美学为观众带来崭新体验。

  经过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探索与开发,纪录电影重返影院,在票房上有所突破,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2015年的《旋风九日》以揭秘邓小平访美活动为内容,上映一个月票房突破千万。同年,《喜马拉雅天梯》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近十年,新媒体介入纪录片,从多平台传播到多终端制作、接收,再到个人纪实短视频的勃兴,纪录片传播样态得到了多元发展。

  秉承“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理念,中国纪录片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国际传播力有了显著提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高考2020》《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柴米油盐之上》《成长进行时》等中外合拍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纪录片秉持精品之姿,在文明的海洋里扬帆,在时代的浪潮中前行,它们勇担文化使命,促进社会和谐,并在发展中塑造自己。如今,融媒体时代已然来临,纪录片应该也必须从思维观念与创作传播上调整脚步,拥抱时代。当然,与社会发展相比,中国纪录片的真实力量、人文内涵与审美魅力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期待中国纪录片坚守真实之初心,与时俱进,砥砺前行。         选自《学习强国》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
   第04版:民生热线
   第05版:主题策划
   第06版:时事综合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美食
   第13版:食趣
   第14版:九龙壁艺苑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曲终而人不散
《决胜零距离》 尽显军武本色
纪录片与时代互为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