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银行理财估值方法有调整

  本报记者  刘江华

  进入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现新变化、新特点。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推出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以满足市场对于低波动型产品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主要有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两种。市值法是指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估值随市场变化波动,更能准确反映每日波动情况。摊余成本法是指在计算理财产品净值时,将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摊到每日计算,一般情况下净值波动较小,收益率看起来更为平稳。混合估值法则将二者结合,即部分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部分资产采用市值法估值,在降低波动的同时,为投资者争取更高的收益,是“资管新规”实施后市场尝试的第三种估值方式。

  在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中,长期持有的固定收益类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其余小部分资产较为灵活,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业内人士指出,混合估值理财产品吸收了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的优势。相比于单一采用市值法估值的理财产品,混合估值理财产品的估值波动更平稳,在净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能有效稳定投资者的信心;相较于单一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该类产品的配置策略和收益来源更加丰富,能在净值稳定的情况下博取更大的收益。

  记者注意到,在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陆续发行的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中,较大比例的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作为理财产品净值稳定的基石,同时也有部分资产采用市值法估值,获取弹性收益的更多可能。以某国有大行推出的一款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为例,其宣传页面显示,60%~80%的固收资产以持有到期为目的,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将收益分摊到持有期的每一天,扛波动能力较强;20%~40%的资产部分以交易为目的,采用市值法估值,在获取票息收入的同时,搏取更多资本利得的可能;0~10%的权益及衍生品类资产以低波动优先股作为打底资产,辅以量化策略。

  长期来看,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亦存在两面性。由于封闭期的限制,这类产品的流动性较市值法产品更差,对偏好做“活钱”管理的投资者而言并非首选。其次,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中部分资产以持有至到期为目的,采取摊余成本法计量,对市场波动较为钝化,可能会掩盖资产的真实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混合估值理财产品比较适合对净值波动敏感但又希望在行情上涨时不至于“踏空”的投资者。投资者在选择该类理财产品时,应综合考量产品投资风险、流动性和收益水平,购买与自己需求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多位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主打降低净值波动,以满足当前投资者中低风险偏好的诉求。在“资管新规”的不断推进下,全面净值化仍是大势所趋,混合估值理财产品预计不会成为市场主流。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微视野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时事综合
   第11版:文娱
   第12版:体育
   第13版:财经
   第14版:楼市大观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文萃
多家银行严控信用卡非消费类交易
银行理财估值方法有调整
建行云汽支行: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