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最后的贡献”,让生命绽放文明之光

  老  穆

  3月21日,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姬记宽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受老人生前嘱托,第二天,家属通过市、县红十字会将老人遗体捐献给大同大学医学院,用于教学研究,完成了这位抗战老兵生前最大的一个心愿——最后为国家做一次贡献。(《大同晚报》3月23日)

  姬记宽老人及其家属的高尚品质和大爱情怀,让人感佩,令人敬仰。

  原来,早在2014年,姬老就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咨询遗体捐献事宜,2019年11月16日,姬老和爱人陆庆华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并将自己和爱人的名字一起签在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上。

  这位出生于革命老区灵丘县上寨镇的世纪老人、13岁就参加革命的老前辈、有着77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奉献了整个一生。然而,他还自谦“一辈子也没给国家做过多大贡献”,所以希望“去世后把遗体捐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并与爱人共做志愿者。

  这样豁达的心胸、高尚的品质、无私的情怀,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遗体捐献能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很大贡献,人体解剖、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遗体捐献者是医学科学的铺路石,是医学生的“无言良师”,是延续生命的圆梦人,更是文明进步的先行者。

  从个人的角度看,遗体捐献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身后还为社会做贡献彰显了高尚情操、大爱精神。

  尽管“入土为安”仍是多数中国人对待遗体的传统观念,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坦然面对遗体处置问题,并果敢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行列。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固有一死,但生命的价值还能延续,生命只有一次,却能在奉献中绽放美丽。

  遗体捐献,诠释的是生命至上的价值与人间大爱。超越世俗、超越传统的观念,破除陋习树新风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这样心怀大爱的人,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好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演绎人间真善美,其博爱胸怀、大爱精神,还会感召和带动更多人移风易俗、崇尚文明,让生命的意义得到升华,让人性之光烛照人类文明。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教科文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时事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时事
   第11版:文娱
   第12版:体育
   第13版:健康
   第14版:朋友圈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最后的贡献”,让生命绽放文明之光
整治网络暴力共建清朗网络家园
让清明吹拂清新之风
假大师 真忽悠
治理“忽悠式直播带货”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