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的角度看,街拍不是新时尚也非新流派。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内地也在短时间就对接了街拍。就概念而言,街拍是个舶来品,是20世纪初源于时尚杂志需求与传递大众时尚元素的街头文化活动形式。因为适应了公众需求,而且是超越文字的视觉艺术,街拍得以成为世界性流行的大众文化。
街拍发源欧美国家,进入亚洲后日本一度最为流行。街拍传入中国后,一些先锋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走上街头开始街拍,摄影作品的出口同样以时尚杂志为主。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时尚街拍上网,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街拍,俊男靓女、时尚服饰成为视觉风景也成为一种亚文化。尤其是智能手机应用后,人人皆可街拍,大量照片和短视频出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街拍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现象和娱乐方式。
对于街拍艺术活动,争议由来已久,支持街拍的认为街拍是一种艺术创作,反对者则认为街拍侵犯了被拍摄者的肖像权。也有人认为,街拍丰富了公众的城市文化生活,能够展示城市之美,如果能够有序开展无疑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东西南北大中小城市,街拍对准的多是女性尤其是时尚美女。从源头上看,20世纪初,欧美时尚界摄影师发现,模特秀场之外的瞬间状态往往比秀场上更加富有个性,加之强调个人意识和大众文化兴起,摄影师纷纷走上街头通过街拍捕捉大众时尚。20世纪70年代,街拍师比尔·卡宁汉就是以偷拍和街头摄影而闻名。他本人还是位女帽设计师,在一系列街拍作品火爆后成了《纽约时报》的时尚摄影师。此后,不少专业摄影师也将拍摄对象从社会名流转向街头大众,他们着迷于城市街头的环境、大众的精神状态,拍出了众多至今令人难忘的街头摄影作品,有的还成为了经典作品出现在摄影展和教材中。
随着中国内地摄影家加入街拍行列,北京三里屯、杭州银泰、成都太古里、重庆天街、上海安福路等逐渐成为街拍福地,潮人、商圈、镜头构成了新的传播景观和亚文化场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些弥漫着艺术和时尚氛围的街道。最初,街拍注重捕捉人们的穿搭。很快,在社交媒体的注意力争夺战中美貌变成了天然的流量密码,于是越来越多的街拍摄影人开始聚焦女性群体,在拍摄时更注重美女的颜值和身材。对此,有的人加快脚步躲开,也有的人会摆起造型予以配合。此际,“街道”的公共属性成为了一些摄影人不合理想法及行为的挡箭牌,即使面对被拍摄者的躲避,一些街拍师依然后继续靠近对方继续找位置、找角度。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摄影并不是被大多数人当成艺术来实践的,它是一种权力工具。”街头摄影师将镜头对准年轻女性的现象正体现了性别的权力差异。镜头前女性的身体,成了男性展示权力和优势的途径和载体。从街拍的作品可以看到,在男性视角的主导下,女性的胸部、长腿、短裙甚至走光部位等往往成为镜头里的重点;从传播的角度看,点击量高的作品也往往是此类。可以说,目前的街拍在相当程度上充斥着来自男性的性别凝视,在网络的加速传播中扩大着“性别的权力差异”。
时光不能倒退,时代总是在进步。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次次公众事件后,大家对街拍的认知必然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改变。可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师理性对待街拍,无论是摄影理念还是审美趣味都会趋向提升,街拍也会出现更多的风格与流派。就像国外的人文街拍,不仅被社会广泛接受还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美国街拍摄影师乔尔·迈耶罗维茨就说,“我感兴趣的是整个街头的环境,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在乔尔的镜头里,人与他们周遭的环境是一体的,街头环境的结构、光影以及其中的人呈现了一座城市的律动。
街拍会继续存在并发展,其出路的基础一定是公共价值和审美价值。
□ 霜枫酒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