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选报高考志愿当心“高人”忽悠

  老  穆

  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公布后,这几天,填报高考志愿这场“硬战”又拉开帷幕。

  每年这个时候,不少考生和家长就很纠结、很焦虑:一旦选择失误,学校和专业报得不合适,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就业和发展。由于一时拿不定主意,便想找“高人”支招,上网搜寻辅导机构求“法宝”。

  且慢。“病急乱求医”从来都是碰命打彩,如果轻信一些机构的宣传诱导而弄不清成色,到头来折损钱财不说,闹不好还会误事。

  高考终场后,教育部就在官网发布预警指出,近期,陆续有考生和家长反映,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

  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方面的合作,切勿迷信“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对此,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进入高考季,就有一些打着“名师指导弥补分数不足”旗号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开始忽悠了。不少机构瞅准考生和家长“填报焦虑”的空子,一些“资深教师”“高考志愿规划师”声称利用大数据可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收费几千到上万,有的甚至爆出数万元的天价,但从业人员水平和指导质量参差不齐,“熟知招录规则”的“名师”可能是短期兼职的大学生,打着招办退休人员旗号的“专家”可能只是干后勤的,有的“规划师”其实培训三四天就上岗了,“一对一咨询”实则为了多收钱而巧立名目,“内部数据”多为忽悠……

  面对海量的高校名录和浩大的专业阵仗,高考志愿填报确实是个需要认真研判的“技术活”,但冷静思量,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各种志愿填报指南异常丰富,各级教育部门还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招生指导、提供线上咨询,搭建起高校和家长沟通信息的桥梁,只要家长和考生悉心关注、认真分析,完全可以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在此,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要擦亮眼睛,保持正确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从官网获取有针对性的招考信息,并结合兴趣和成绩务实填报。特别要警惕各种“高考骗局”,对于来路不明、充满诱惑甚至拍胸脯打包票的“攻略”“秘诀”,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千万不要被一些假专家收割了智商税。同时要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切不可因一时疏忽将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只有织牢防护网,才能让别有用心者无机可乘。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视觉
   第06版:晚报早评
   第07版:社区365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时事
   第11版:时事
   第12版:文娱
   第13版:健康
   第14版:朋友圈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九龙壁 随笔
选报高考志愿当心“高人”忽悠
特色“育种” 专业“开花”
“山河大学”火爆网络 这一乌托邦折射出什么
电捕野生蚯蚓,违法!
保护珍贵野生动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